不愛問問題(1 / 2)

不愛問問題

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孩子都會有很多的疑問,你會發現很多呀呀學語的孩子都會提出很多的“為什麼”,上了小學以後的孩子,他們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對世界更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為什麼”就會更多。此時,學校、家庭、社會要隨時滿足孩子們的“為什麼”的好奇心,如果有哪一方沒有滿足,甚至還打擊孩子,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的話,孩子問問題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嚴重的話就一直不敢再提“為什麼”了。

某小學二年級的一次語文課上,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正在講王之渙的《登鶴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

一位學生認真思考之後,舉手向老師問道:“老師,太陽落山時,應該都是橙紅橙紅的,可這首詩上為什麼寫的是‘白日依山盡’呀?應該是‘紅日依山盡’才對呀?”年輕的女老師看了看教科書,張口結舌,不知所措,因為她沒有想到學生會提這樣稀奇古怪的問題。為了給自己台階下,也為了顯示老師的威嚴,女老師瞪了那學生一眼,大聲吼道:“你是不是誠心要跟老師搗亂,難道王之渙不如你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嗎?你這麼聰明,怎麼也沒見你的詩選入課本呀!”頓時,教室裏一片哄然,這位學生紅著臉,低著頭坐在座位上。

在以後的課堂上,這位學生就一直默默地低著頭,甚至連抬頭看一下老師的臉都不敢,隻是偶爾記記筆記,沒有再發過言。而全班的同學在那次事件之後,也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能有半點兒的懷疑,在課堂上能不發言就不發言,除非老師點名提問。

愛問問題是孩子的天性,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表現方式。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怕孩子沒完沒了地“為什麼”,而老師又通常覺得孩子的問題太幼稚、可笑,不值得回答。所以,在孩子麵前,父母和老師常常製止孩子問這問那,要麼就隨便找個理由搪塞,應付了事。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自尊心卻從搪塞中受到了傷害,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問問題的興趣,變得沉默寡言,對周圍的人和事也就沒那麼大的熱情了。

有的父母說:“我的孩子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哪怕很重要的,他也從不肯問別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甚至包括家裏人。對此,我說過孩子很多次,但作用不大。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還有的父母說:“我的小孩自上高中以來,其他方麵都很好,就是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總不愛問老師,上課也不積極回答問題,偶爾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的。說了她不知多少次,可就是不見什麼起色,學習成績也漸漸往下掉,真急死人了。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愛說話、問問題,是父母的一塊心病、一大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