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決定你是誰的,根本就不是你自己,而是社會。你隻有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網絡中將自己烘托出來,你才會知道你是誰。馬克思曾經有一句名言:人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帶著鏡子。人如果有一麵鏡子就好了,當忘記了自己是誰,拿出鏡子來照一照就可以了。可惜,人沒有這樣一麵鏡子。要想知道自己是誰,必須走出去,在與外物的關聯中去尋找自己的坐標,去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魏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隱士叫做阮籍。他是“竹林七賢”之一,才高八鬥,但又不願意投靠黑暗的朝廷,與之同流合汙,最後隻能每天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以此消愁,混混度日。在他看來,不是他對不起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對不起他。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為他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若逢漢高,當北麵事之,與韓信、彭越等人一爭高下;若遇光武,則並驅中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大丈夫做事應當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終不能如曹操、司馬懿之流欺人孤兒寡母,用陰謀得取天下……”可是現在呢,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其實,一味地埋怨社會是沒有用的,一個人的價值如果不能現實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就等於一片虛無。從“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阮籍並非濟世之才。因為這句話很有些徒逞意氣的味道。曆史上做大事的英雄或君主是不會這樣說話的,大家看看曹操曹丕的詩文、唐宗宋祖以及後來開創時代的人物就知道了。而他蔑視的那些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亂世中闖出一番天下的。阮籍所處的同樣是亂世,但卻無所作為,是有他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但問題是,每天喝得像爛泥一樣,又怎麼能成為英雄呢?所以說,阮籍是一個很有良心的文人、狂士,逐鹿中原恐怕非他所能。所以,曆史對他的定位,隻能是隱士、狂生,而不是英雄。阮籍要問一句“我是誰”,這就是對他的回答。
【鏈接閱讀】
我是誰?我是“我”,同時,我又是“非我”。這就是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一個事物既是它自己,同時又不是它自己。
說一個事物是它自己,是因為它總是維持著自身的同一性,將外在的對立和差別化解。正如我們上麵看到的那個故事,史密斯先生從嬰兒到兒童,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容貌、體形、性格、氣質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史密斯先生還是史密斯先生,而不是任何其他人,他自始至終都在維持著自身的同一性。
說一個事物不是它自己,是說它總是衝出自身的限製,主動構造外在的對立和差別。比如,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就必須讓這個“我”走出去,去尋找自己的對立麵,然後再讓“我”走回來,在這種對立中達成一種統一。例如,我們說“我是我”沒有意義,但如果說“我是白駝山的主人”,“我是江湖上的西毒”,卻是有意義的。在這裏,“白駝山的主人”、“江湖上的西毒”,已經和“我”構成了對立,當我們將二者通過“是”這個連接詞結合起來,就對“我”有了一個具體的認知。
看來,決定你是誰的,根本就不是你自己,而是社會。你隻有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網絡中將自己烘托出來,你才會知道你是誰。馬克思曾經有一句名言:人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帶著鏡子。人如果有一麵鏡子就好了,當忘記了自己是誰,拿出鏡子來照一照就可以了。可惜,人沒有這樣一麵鏡子。要想知道自己是誰,必須走出去,在與外物的關聯中去尋找自己的坐標,去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魏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隱士叫做阮籍。他是“竹林七賢”之一,才高八鬥,但又不願意投靠黑暗的朝廷,與之同流合汙,最後隻能每天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以此消愁,混混度日。在他看來,不是他對不起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對不起他。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為他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若逢漢高,當北麵事之,與韓信、彭越等人一爭高下;若遇光武,則並驅中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大丈夫做事應當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終不能如曹操、司馬懿之流欺人孤兒寡母,用陰謀得取天下……”可是現在呢,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其實,一味地埋怨社會是沒有用的,一個人的價值如果不能現實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就等於一片虛無。從“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阮籍並非濟世之才。因為這句話很有些徒逞意氣的味道。曆史上做大事的英雄或君主是不會這樣說話的,大家看看曹操曹丕的詩文、唐宗宋祖以及後來開創時代的人物就知道了。而他蔑視的那些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亂世中闖出一番天下的。阮籍所處的同樣是亂世,但卻無所作為,是有他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但問題是,每天喝得像爛泥一樣,又怎麼能成為英雄呢?所以說,阮籍是一個很有良心的文人、狂士,逐鹿中原恐怕非他所能。所以,曆史對他的定位,隻能是隱士、狂生,而不是英雄。阮籍要問一句“我是誰”,這就是對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