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你如果問他:耳朵在哪裏啊?他會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你再問他:鼻子在哪裏啊?他就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其他的,比如眼睛、嘴巴,他都能一一對應起來。但是,你如果問他:你的頭在哪裏啊?這個時候,麻煩就來了。小孩子可能會一臉茫然,小手不知道向什麼地方指了。因為他不知道哪個部位能夠完整地代表自己的頭。一般在這個時候,媽媽就會走過來,用手指指他的大腦門,說:“寶寶,你的頭在這裏。”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明白了。他的頭就是額頭。
那麼,我們要問:這位媽媽的回答正確嗎?顯然不正確。額頭僅是頭的一部分,無法代表頭的全部。如果額頭能代表頭,頭部的其他部分,比如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完全也能代表頭。而實際上,當我們問及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拿部分來說事顯然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麵的。這裏的尷尬在於:部分似乎都能代表整體,但似乎又都不能代表整體。以此來思考哲學,此路不通。
一旦沿著這個思路前行,我們就會大傷腦筋。我們的慣性思維告訴我們,總有一個東西能夠讓我們清楚明白地判定史密斯先生就是史密斯先生,而不是其他人。但是,我們用眼睛卻看不見這個東西。唯一的辦法就是:閉著眼睛,僅靠腦子去想。所以說,哲學就是一門抽象的學問,唯有靠理智的思辨才能進入。
還是那位教授說得好,回答這個問題是哲學家的事情。
【鏈接閱讀】
“哲學”這個詞最早出自希臘文的φιλοσοφο(philosophia)。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即“philo-”(喜愛)和“sophia”(智慧)。所謂“哲學”,它的原初意思就是“愛智慧”或者“對智慧的愛”。顧名思義,哲學家,就是那些熱愛智慧的人。
據說,最早使用philosophia(哲學)和philosopher(哲學家)這兩個詞的是畢達哥拉斯。拉爾修在《明哲言行錄》中記載說:當弗裏阿西亞的僭主勒翁問畢達哥拉斯是什麼樣的人時,他回答說:“一個philosopher”。他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就是名利的獵手,而哲學家生來就是為了尋求真理。在這裏,畢達哥拉斯顯然是說:隻有奴性的人才追求名利,而哲學家,則應該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自由和真理,就是哲學和哲學家的代名詞。
從嚴格意義上講,哲學並不是一門知識。盡管我們很容易就能指出若幹“哲學知識”,如哲學家們所說的那些東西,曆史上的哲學思想等。但從根本上說,哲學是無法被當做一門知識來學習的。它既無法提供普遍而適用的規律和定理,也無法像其他知識那樣嚴格界定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由此,哲學好像也無法進行定義和界定。有一個哲學家曾經自嘲地說:誰要想讓哲學家出醜,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問他“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了。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哲學家,估計就有一千個關於哲學的定義。
再比如,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你如果問他:耳朵在哪裏啊?他會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你再問他:鼻子在哪裏啊?他就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其他的,比如眼睛、嘴巴,他都能一一對應起來。但是,你如果問他:你的頭在哪裏啊?這個時候,麻煩就來了。小孩子可能會一臉茫然,小手不知道向什麼地方指了。因為他不知道哪個部位能夠完整地代表自己的頭。一般在這個時候,媽媽就會走過來,用手指指他的大腦門,說:“寶寶,你的頭在這裏。”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明白了。他的頭就是額頭。
那麼,我們要問:這位媽媽的回答正確嗎?顯然不正確。額頭僅是頭的一部分,無法代表頭的全部。如果額頭能代表頭,頭部的其他部分,比如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完全也能代表頭。而實際上,當我們問及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拿部分來說事顯然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麵的。這裏的尷尬在於:部分似乎都能代表整體,但似乎又都不能代表整體。以此來思考哲學,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