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一定會關切作品的生命。寫作時,作家把他生命的全部都傾注到作品裏,思想、情感、欲望、想象、性格、創造力,還有生命的一段時間和一段時間的生命。真正的寫作實際上是在完成一種生命的轉移。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作品的生命。
植物死了,它的生命轉化到種子裏;詩人死了,他的生命便融入永恒的詩篇中。
那麼他一定會不自覺和自覺地順從生命的規律:竭力去追求作品的永生。
作品的生命實際上是從再版開始的。不管它新生時怎樣熱鬧喧囂。如果它不再版,沒有下一代讀者,它的生命便就此終結。究竟怎樣才能獲得作品生命的持久?這是一個難解之謎。但有一點已被文學史不斷證實,即它一定與寫作時淺薄的功利主義無緣。
文學史排斥各種功利。
還有很多構成作品持久性的元素被作家們一再強調,比如生活的良心,思想靈魂的深切,人性的發現,心靈的坦白,絕對個性的審美創造,語不驚人死不休,等等。每一部永生作品的原因都不相同,這也許正表明文學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希望,正表明有無數道路可以到達文學永生的天堂。
每一個真正的作家都用生命創造作品,並追求作品的持久。成功與否,已不重要;因為這本身既是生命的美好,也是文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