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一曲《送別》,一段愁腸,道盡無數離別苦。這首至今廣為流傳的歌曲的詞作者就是中國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師,在人生短短數十年的時光裏,演繹了兩世別樣人生。

前半生,他生於亂世,卻成長在有“桐達李家”之稱的富貴門楣。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風流才子,琴棋書畫、金石戲曲,無一不精,更將古代書法推至極致;他是全知全能的藝術先驅,“西洋藝術第一人”,最早將話劇、西洋音樂等引入中國,人體寫生課的中國首創者,五線譜作曲的中國第一人;他是老師,教學嚴謹,與學生亦師亦友,豐子愷、劉質平、曹聚仁、吳夢非都曾師從於他。如果人生繼續走下去,等待他的將是藝術的集大成者。然而,命運卻在巔峰的時刻發生轉折,在亂世不安的動蕩裏,在西湖無限的春色裏,他寂靜轉身,選擇皈依佛門,開啟了人生的第二世。

人生最難莫過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關於出家的原因,李叔同並不願多說。他的學生豐子愷曾這樣解釋:“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縱觀弘一法師的一生,他的確就是這樣一個追求心靈精神的人,不斷探索自我、探索世界,以求達到生命的提升與完善。他的出家不因看破紅塵、規避喧囂,而是源自對自我更高的追求。

豐子愷也曾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中提及:“李叔同是一個萬事皆認真的人。少年時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作畫時,像個美術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學鋼琴,像個音樂家;做和尚,像個高僧。”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將紅塵一切放下得徹底,皈依便是靈魂的皈依,選擇最苦的修行,做最深的弘揚。他是大師,所謂大師不僅是對佛法的深諳,更是求善求美的慈悲心性,是眾生平等的濟世襟懷,是“念佛不忘救國”的家國大愛。

人生無非,悲欣交集。1942年10月13日,大師圓寂,然而他的智慧和傳奇卻還在那裏,等待後人去探尋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