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隻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本書在第七章結尾時,已經提出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則,以便幫助你回答對一本書提出來的一個基本向題:這本書大體上來說是在談些什麼?同樣的,在第九章的結尾,詮釋一本書的四個規則能幫助你回答第二個問題,這也是你一定會問的問題:這本書詳細的內容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很清楚,剩下來的七個閱讀規則—評論的智慧禮節、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能幫助你回答第三與第四個基本問題。你一定還記得這兩個問題:這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
“這是真實的嗎?''''的問題,可以拿來問我們閱讀的任何一種讀物。我們可以對任何一種讀物提出“真實性”的疑問—數學、科學、哲學、曆史與詩。人類發揮心智所完成的作品,如果就其真實性而受到讚美,可說是再也沒有比這更高的評價了。同樣的,就其真實性而進行批評,也是認真對待一部正經作品的態度。但奇怪的是,近幾年來,在西方社會中,第一次出現了這種最高評價的標準逐漸喪失的現象。贏得批評家的喝彩,廣受大眾矚目的書本,幾乎都是在嘲弄事實的作品—越是誇大,效果越好。大部分讀者,特別是閱讀流行讀物的讀者,在使用不同的評論標準讚美或責難一本書—這本書是否新奇、嘩眾取寵,有沒有誘惑力,有沒有威力能迷惑讀者的心等等,而不是在這本書的真實性,論點是否清晰,或是啟發人心的力量上。這些標準之所以落伍,或許是現代有許多非科學類的作者,他們對於真實性要求不高的原因。我們可以推想這樣的危機:如果任何有關真實的作品不再是關心的焦點時,那麼願意寫作、出版、閱讀這樣的書的人就更少了。
除非你閱讀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是真實的,否則你用不著再讀下去。就算是這樣,你還是要麵對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為了追求知識而閱讀,除非你能判斷作者所提出的事實的意義,或者應該具備的意義,否則稱不上有頭腦的閱讀。作者所提出的事實,很少沒經過有意無意的詮釋。尤其如果你讀的是文摘類的作品,那都是根據某種意義,或某種詮釋原則而過濾過的事實。如果你閱讀的是啟發性的作品,這個問題更是沒有終了的時刻。在學習的任何一個階段,你都要回顧一下這個問題:“這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已經提過的這四個問題,總結了身為讀者應盡的義務。前三個,與人類語言的溝通天性有關。如果溝通並不複雜,就用不著做出大綱來。如果語言是完美的溝通媒介,而不是有點不透明,就用不著詮釋彼此的想法了。如果錯誤與無知不會局限真實或知識,我們也根本用不著批評T。第四個間題區別T訊息(information)與理解( understanding)之間的差異。如果你閱讀的讀物是以傳遞訊息為主,你就要自己更進一步,找出其中的啟發性來。即使你被自己閱讀的東西所啟發了,你也還要繼續往前探索其中的意義。
在進入本書的第三篇之前,或許我們該再強調一次,這些分析閱讀的規則是一個理想化的閱讀。沒有多少人用過這樣的方法來閱讀一本書。而使用過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沒辦法用這些規則來閱讀許多本書。無論如何,這些規則隻是衡量閱讀層次的理想標準。你是個好讀者,也就能達到你應該達到的閱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