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最近我們問了一些年紀在25歲左右,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到底達爾文寫的是哪一本書,結果有一半以上的人說是《人種起源》。出這樣的錯是很明顯的,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讀過那本書,隻是猜想那是一本談論人類種族起源的書。事實上,這本書跟這個主題隻有一點點關聯,甚至與此毫無關係。達爾文是在後來才又寫了一本與此有關的書《人類始祖》(The Descent of Man)。《物種起源》,就像書名所說的一樣,書中談的是自然世界中,大量的植物、動物一開始是從少量的族群繁衍出來的,因此他聲明了“物競天擇”的原理。我們會指出這個普遍的錯誤,是因為許多人以為他們知道這本書的書名,而事實上隻有少之又少的人真的用心讀過書名,也想過其中的含意。

再舉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不要你記住書名,但去想想其中的含意。吉朋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還出名地長,是一本有關羅馬帝國的書,他稱這本書為《羅馬帝國衰亡史》。幾乎每個人拿到那本書都會認得這個書名,還有很多人即使沒看到書,也知道這個書名。事實上,“衰亡”已經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用語了。雖然如此,當我們問到同樣一批二十五歲左右,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為什麼第一章要叫做:《安東尼時代的帝國版圖與武力》時,他們卻毫無頭緒。他們並沒有看出整本書的書名既然叫作“衰亡史”,敘事者當然就應該從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開始寫,一直到帝國衰亡為止。他們無意識地將“衰亡”兩個字轉換成“興亡”了。他們很困惑於書中並沒有提到羅馬共和國,那個在安東尼之前一個半世紀就結束的時代。如果他們將標題看清楚一點,就算以前不知道,他們也可以推斷安東尼時代就是羅馬帝國的巔峰時期。閱讀書名,換句話說,可以讓閱讀者在開始閱讀之前,獲得一些基本的資訊。但是他們不這麼做,甚至更多人連不太熟悉的書也不肯看一下書名。

許多人會忽略書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要將手邊閱讀的這本書做分類是毫無必要的。他們並沒有跟著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走。如果他們試著跟隨這個規則,那就會很感激作者的幫忙。顯然,作者認為,讓讀者知道他在寫的是哪一類的書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花那麼多精神,不怕麻煩地在前言中做說明,通常也試著想要讓他的書名—至少副標題—是讓人能理解的。因此,愛因斯坦與英費爾德(Infeld)在他們所寫的《物理之演進(The Evolution of Physics)一書的前言中告訴讀者,他們寫的是一本“科學的書,雖然很受歡迎,但卻不能用讀小說的方法來讀”。他們還列出內容的分析表,提醒讀者進一步了解他們概念中的細節。總之,列在一本書前麵那些章節的標題,可以進一步放大書名的意義。

如果讀者忽略了這一切,卻答不出“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的問題,那他隻該責怪自己了。事實上,他隻會變得越來越困惑。如果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他從沒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他根本就不可能回答隨之而來的,關於這本書的其他問題。

閱讀書名很重要,但還不夠。除非你能在心中有一個分類的標準,否則世上再清楚的書名,再詳盡的目錄、前言,對你也沒什麼幫助。

如果你不知道心理學與幾何學都是科學,或者,如果你不知道這兩本書書名上的“原理”與“原則”是大致相同的意思(雖然一般而言不盡相同),你就不知道歐幾裏得(Euclid)的《幾何原理》(Elements of Geometry)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是屬於同一種類的書—此外,除非你知道這兩本書是不同類型的科學,否則就也無法進一步區分其間的差異性。相同的,以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The Politics)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例,除非你了解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現實問題,否則你就無法說出這兩本書相似與相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