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舊式農民起義發展的最高峰。以洪秀全為首製定並頒行的《天朝田畝製度》,是我國農民第一次提出的比較係統、比較完整的土地綱領。盡管《天朝田畝製度》中包含著許多“烏托邦”的成分,但它畢竟是對存在已兩千餘年的封建地主階級土地占有製度的徹底否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把洪秀全看成是農民革命家還是改革家,他都是當之無愧的。
洪秀全,原名仁坤,後改名秀全。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洪鏡揚是個忠厚樸實的農民。洪秀全7歲入村塾讀書,接受儒家正統教育,16歲因家貧輟學,跟隨父兄參加過短期的農業勞動,17歲應聘在本村當塾師,年輕的洪秀全也曾幻想通過科舉道路躋身仕途,但多次應試失敗。特別是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應試不第,竟憂憤成疾,一病40餘天,有時竟神智恍惚。據說,他在病中寫了一首詩,“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江山西北外,聲振東南日月邊。展爪似嫌雲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風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飛龍定在天。”近人認為這是洪仁的偽托。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他再次到廣州應試,再次失敗。多次應試碰壁,連個秀才也沒有得到,他激憤地把書扔在地上,大聲叫喊:“等我自己開科取士吧!”經過科場的數次挫折,他對清朝腐敗統治的強烈不滿,對勞動農民苦難的深切同情,與他個人科場失敗後的怨恨結合在一起,促使他尋求新的出路,邁上反抗和鬥爭的征途。也就在這一年,他熟讀了基督教的傳道書《勸世良言》,充分肯定書中宣傳的“單一神權”和“平等”思想,隨後便與馮雲山、洪仁一道,創立拜上帝會。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春,洪秀全與馮雲山到廣州附近各縣及廣西貴縣開展拜上帝的活動。他們含辛茹苦,到處宣傳,但曆經8個月之後,效果並不理想。他從實踐中認識到,缺乏必要的理論武器,難於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年冬天,他回到家鄉,又一麵教書,一麵創造拜上帝會的教義。道光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5~1846年),他先後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他根據基督教的教義,並引用中國曆朝掌故,在這三篇著作中,通俗易懂地宣傳了天下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同時,宣布隻承認基督教的上帝是“天父”、“唯一真神”,天下凡人都是上帝的“赤子”,世間如果有人自稱“天子”、“皇帝”,則是大逆不道,是“閻羅妖”,並號召凡間兄弟姊妹,“跳出邪魔之鬼門,循行上帝之真道”,誅妖掃魔,即反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間天堂。
掌握了基本的理論武器以後,便進入到實際的組織階段。道光二十七年至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7—1848年),洪秀全利用日趨尖銳的階級矛盾,順應人民群眾要求改變困苦環境的強烈願望,與馮雲山一道深入廣西桂平紫荊山地區,發展會眾,建立根據地,設立拜上帝會的總機關,隨後頒布了《十款天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又與馮雲山、楊秀清、肖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結拜為異姓兄弟,組成起義的領導核心。
經過數年的宣傳、組織和策劃,公元1851年1月,金田起義正式爆發,建號太平天國。3月,洪秀全在武宜東鄉登極稱天王,9月,在永安(今廣西蒙山)封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擬定《太平軍目》、《太平禮製》、《太平天曆》,建立初具規模的農民政權。1852年4月,洪秀全率領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攻桂林,乘勝進入湖南,以後轉戰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各地。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稱天京。這年5月,他派兵北征、西征。秋天,正式頒布《天朝田畝製度》,把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推向高潮。
洪秀全主持製定並頒布的《天朝田畝製度》,以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為中心,同時也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思想等多方麵的改革內容。它繼承和發展了在此以前曆代農民起義的“等貴賤”、“均貧富”、“均田”等先進思想,並與流傳已久的古代“大同”思想相融合,描繪出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藍圖,以鼓舞和激勵千百萬農民為建立這個人間“天堂”去赴湯蹈火,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