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筆者建議:無論調查什麼內容,都再也不能把男人與女人混在一起進行分析,都不能僅僅按照男人的社會分層來分析女人,應該盡快地探索出那些主要作用於女人的社會因素究竟是些什麼。

13.1.2女人的性伴侶數為什麼少於男人?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在本書的許多統計中,尤其是多伴侶性行為的發生率,男人都高出女人相當多。這就引出一個疑問:在一個足夠大的人口總體中,男人和女人的多伴侶發生率應該相差無幾才對。例如,如果每個男人都有一個其他的性伴侶,那麼女人也應該平均每人有一個,否則,男人的那些其他性伴侶都是誰呢?總不能都是抽樣框以外的“小姐”、外國人吧?更不會都是同性戀吧?

早在1995年,美國的勞曼教授等人首次發表全國隨機抽樣的性調查結果的時候,一些生物學家就提出了這個質疑,而且據此嘲笑社會學家“不科學”。

其實,這些生物學家純粹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中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如果問到自己有沒有性伴侶,那麼全天下的女性,有幾個人會把強奸自己的那個男人計算進來?

在傳統的“唯科學主義者”看來,這無疑是一種狡辯,因為他們認定:隻要性的行為確實發生過,那就是有過性伴侶,才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可是,這是又一次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女性不計入強奸犯的做法才是最真實的,因為那個男人“插入了”、射精了,當然是他的性行為;而女性卻沒有絲毫的性反應,因此這次行為當然不是女人自己的性。

由此一直推廣到最常見的夫妻性生活,那些完全是給丈夫盡義務而自己卻無動於衷的妻子,有多少人會認為自己還有性生活?

性,絕大多數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因此恰恰是按照生物學的嚴格定義,如果任何一方沒有出現應有的性反應,那麼該次性行為隻能算到有性反應的另外那一方的頭上。這真的很難懂嗎?

也就是說,那些鄙視社會學的生物學家們所違反的,恰恰是他們自己學科的概念定義與研究方法。

回到多伴侶這個問題。女人判定某個男人算不算自己的性伴侶,甚至自己是不是與他有過性行為,其實是根據女人世界中的行為邏輯,可以有近乎無窮的理由與標準,而且非常可能與男人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水火不容。因此,女人的計數必然不同於男人的。尤其是,由於絕大多數女人比男人更加重視和認同性關係的感情性質,更傾向於排除那些自己沒反應或沒感覺的性,因此如果女人的計數少於男人,那才是真實情況,才是人類社會的真實,而不是生物學的統計結果。

問題僅僅在於,社會學家目前對此知之甚少,而那些生物學家則更是徹底外行。女人目前暫時也還沒有主動呈現出自己的這一麵,因此“唯科學主義”才得以大行其道。

由此,筆者建議:無論調查什麼內容,都再也不能把男人與女人混在一起進行分析,都不能僅僅按照男人的社會分層來分析女人,應該盡快地探索出那些主要作用於女人的社會因素究竟是些什麼。

13.1.2女人的性伴侶數為什麼少於男人?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在本書的許多統計中,尤其是多伴侶性行為的發生率,男人都高出女人相當多。這就引出一個疑問:在一個足夠大的人口總體中,男人和女人的多伴侶發生率應該相差無幾才對。例如,如果每個男人都有一個其他的性伴侶,那麼女人也應該平均每人有一個,否則,男人的那些其他性伴侶都是誰呢?總不能都是抽樣框以外的“小姐”、外國人吧?更不會都是同性戀吧?

早在1995年,美國的勞曼教授等人首次發表全國隨機抽樣的性調查結果的時候,一些生物學家就提出了這個質疑,而且據此嘲笑社會學家“不科學”。

其實,這些生物學家純粹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中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如果問到自己有沒有性伴侶,那麼全天下的女性,有幾個人會把強奸自己的那個男人計算進來?

在傳統的“唯科學主義者”看來,這無疑是一種狡辯,因為他們認定:隻要性的行為確實發生過,那就是有過性伴侶,才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可是,這是又一次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女性不計入強奸犯的做法才是最真實的,因為那個男人“插入了”、射精了,當然是他的性行為;而女性卻沒有絲毫的性反應,因此這次行為當然不是女人自己的性。

由此一直推廣到最常見的夫妻性生活,那些完全是給丈夫盡義務而自己卻無動於衷的妻子,有多少人會認為自己還有性生活?

性,絕大多數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因此恰恰是按照生物學的嚴格定義,如果任何一方沒有出現應有的性反應,那麼該次性行為隻能算到有性反應的另外那一方的頭上。這真的很難懂嗎?

也就是說,那些鄙視社會學的生物學家們所違反的,恰恰是他們自己學科的概念定義與研究方法。

回到多伴侶這個問題。女人判定某個男人算不算自己的性伴侶,甚至自己是不是與他有過性行為,其實是根據女人世界中的行為邏輯,可以有近乎無窮的理由與標準,而且非常可能與男人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水火不容。因此,女人的計數必然不同於男人的。尤其是,由於絕大多數女人比男人更加重視和認同性關係的感情性質,更傾向於排除那些自己沒反應或沒感覺的性,因此如果女人的計數少於男人,那才是真實情況,才是人類社會的真實,而不是生物學的統計結果。

問題僅僅在於,社會學家目前對此知之甚少,而那些生物學家則更是徹底外行。女人目前暫時也還沒有主動呈現出自己的這一麵,因此“唯科學主義”才得以大行其道。

說到底,社會調查所能夠得到的所謂客觀真實,其實隻不過是研究者的尺子與被訪者的認同之間的一種互動結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