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理性勝情感(1)(3 / 3)

當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說你的,他聽他的,但這麼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種傷害,這種滋味也隻有嚐過的人才知道。

一般來說,失意的人較少有攻擊性,鬱鬱寡歡是最普遍的心態,但別以為他們隻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後,他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懷恨。這是一種鑽進到心底深處的對你的不滿,你說得口沫橫飛,卻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顆炸彈,多劃不來。

失意者對你的懷恨不會立刻顯現出來,因為他無力顯現,但他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泄恨,例如說你壞話、扯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主要目的則是看你得意到幾時,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麵,以免再聽到你的得意事,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朋友。

當你有了得意事,發了財或是一切順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麵前談論。

就算在座沒有真失意過的人,但總也有景況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還是有可能讓他們反感,人總是有嫉妒心的,這一點你必須承認。

所以,得意之時就少說話,而且態度要更加地謙遜,尤其是在麵對你的商業客戶時,更應謹記。

了解自己的能力

老百姓說話最實在,一個人總得知道自己能吃幾兩幹飯。但是,生活中幾乎沒有誰能客觀地評價自己。這可以被認為是絕對的,如果你非說自己做到了客觀那也隻能是相對客觀。

無論人們嘴上怎麼說,在他們心目中,認為自己總是比別人強,即使是一個乞丐也可能這麼想。不把自己當回事兒的人也有,比如說絕望的人群,那是一種自卑,評價同樣不客觀。做到客觀很難,但是又很重要。這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所以,人們以“自知之明”為貴,這個提法準確得很,但是,操作起來味道就變了。那大抵是在強迫人們謙虛,這就更加不客觀了。

在十幾年前,一位“大眾作家”很有姿態地說:“你以為你是誰?”這話很有意思,如果阿Q在世,一定會跟他對應一句:“你以為你是阿Q嗎?”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眾作家”基本上提出了一個“客觀評價自己”的問題。

在鼓勵包裝炒作的時代,很多人都想最大限度地膨脹自己。文化界也是這樣。最近美女作家出爐,就很有這股子味道。美女作家公然發表高見:用身體寫作。但是,我們讀到的文字及其內容跟美的距離太大。那簡直是把生活中的“醜”赤裸裸地展示給你看,這還是藝術嗎?

她們以為在藝術前麵加上“前衛”兩個字,似乎就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任何“前衛”藝術具有生命力的標準都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縱觀世界藝術發展史,所有的作品無不如此。可是,美女作家想讓自己的作品接受時間的考驗,怕是不容易,而一些人自己的“前衛”作品是一種含混的述說,少有想象空間的延展。當然,藝術評論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兒,這裏絕沒有抨擊誰的意思。

說一句實話,美女作家們勇氣可嘉,最起碼她們都懂得承認自己,隻是承認得過於誇張了。這時候,考慮“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問題也好,但有些問題是比評論更現實的問題。如今,很多人都躍躍欲試於自己根本不懂的事情,如果通過刻苦的鑽研,最終補充自己的知識,那當然是一件好事兒。可是,有些人知道自己在某個領域毫無建樹也不可能有所建樹,在那裏麵硬撐著。這種狀態深一思考讓人感到滑稽,再品味就有點可怕了。

這是一種雙重的可怕。一方麵是對工作的對象而言,一方麵是對自己來說。外行終歸是外行,他存在的意義本應僅僅是為內行提供一個反麵教材。可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極力地在各種領域表現自己,而藐視內行的謙讓。而且他們一旦有機會領導內行,往往就變本加厲。但是,越是這樣越是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內行永遠不會發自內心地佩服你,而你自己又毫無所得,甚至是永遠失去了充實自己的機會。當然,你或許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可是,耽誤別人又最終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的事情,做它到底幹什麼呢?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那些既承認自己的能力,又看清自己不足的人,這些人的心態大都非常健康。有他們在環境裏往往會產生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體。這時候,“人貴有自知之明”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素質,更是時代需要的工作準則了。

不讓情緒控製自己的大腦

《教父》裏,杉尼是唐·科利奧尼的大兒子,生性率直,脾氣暴躁,身子骨長得好,依仗渾身的力氣,舞刀弄槍,不把誰放在眼裏。杉尼打打殺殺,在紐約黑社會也有些名氣,他是唐·科利奧尼家族中的打手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