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問之下,自己泄氣得很。他們說放學之後常常跑去看電影,在家時也常常陪家人打麻將,胡亂地一打就是一個通宵。
聽了這些,你不能不想,為了考試自己忙了一整晚,到頭來竟及不上通宵達旦打麻將的同學,為什麼呢?
被同學一唬之下,你不禁對自己的努力也懷疑起來。其實,天下哪有通宵打麻將而有好成績的呢?
這種理由,隻不過是同學之間為了怕別人超過自己,而使的一招“詐”字訣。
中國人對於這種“詐”字訣的文化,好像理解得特別深入一些,碰上成功人士,問他為何成功,總是一句幸運。他們好像怕一旦天機泄露的話,自己便失去成功的保障。
當年巴黎艾菲爾鐵塔在打基礎時,有一位記者前往訪問,想知道工人們對此項工程的看法。
第一位工人說:“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幹一天算一天。我們每天下班後,能有一杯老酒喝喝,便心滿意足……”
第二位工人說:“我們一家五口就靠這份收入,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地工作,以養家糊口。而且,我們知道勤奮工作必獲上級賞識,希望不久後便升職加薪。”
第三位工人說:“我們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工程完工後,全世界的遊人將慕名來參觀。能參與這項偉大的工程,我們覺得很榮幸,而且我們的家人也以我們為榮。”
記者歸納出,第一位工人是“為生活而工作”,第二位工人是“為工作而工作”,第三位工人是“為理想而工作”。這三種工作態度都沒錯,錯的是好吃懶做,不工作的人。隻有工作,失敗了,再工作,來者必可追。所以為了你的理想,奮鬥,奮鬥,再奮鬥,你必將會成功。
開弓沒有回頭箭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他們一方麵不甘處在目前的工作及生活環境中,他們或者是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或在目前環境中沒有發展餘地,理智告訴他們應該另謀發展,但他們卻害怕離開現在的環境後狀況會更惡化,因此處於一種退也難的狀況。而另一方麵,他們又不可能硬著頭皮在現有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努力地幹下去,處於一種進也難的狀況。
在當今社會,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自我的發展,許多人背井離鄉投奔開放和繁榮的地方,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固守鄉土、足不出戶、謹小慎微、害怕變化等觀念和心態,確實有悖於商品社會的現實。
如果一個人離開了舊有的人緣、地位,離開了血親、故土,離開已經適應了的“生態圈”等就無法生存,那麼,上天還怎麼能“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他又怎麼能及時而又勇敢地迎接社會開放和市場競爭的挑戰呢?
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太多了,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徘徊的時間越長,浪費的精力和遭受的痛苦就越多。
看過《田中角榮傳》的人也許還能記得這樣一個故事:田中角榮年輕時曾經幹過給房頂鋪瓦的體力活,一次不小心踩碎一塊瓦,被工頭撞見,工頭對他好生奚落、責備。田中角榮一怒之下踩碎好多塊瓦,頭也不回地“辭職”而去。這個故事至少可以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一種工作都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當工作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適合工作之時,唯有個人尋求發展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在中國,已經捧上一個鐵飯碗的人流動起來最為困難。好一點的單位,往往超編超得飛快,動作慢半拍就別想再進去。許多要到2000年後才能發展到數百人或數千人的單位,工作環境艱苦,待遇又低,留不住人,你想調走,那麼讓誰留著?
當一個人進也不能,退也不是,想走走不了,想待又待不下去之時,人的心理就會發生負麵的變化。這人看著那人不順眼,這部門看著那部門輕閑,這人看著那人多掙了錢,以及甲議論乙,乙討論丙,丙又見到子、醜、寅、卯就煩。以至於有些人天長日久心理都發生變異,整個單位裏都見不到一個順眼的人。這種狀況使人感覺活著真累!
對於這種進退兩難的心病采取什麼辦法來克服呢?
(1)硬頂法
所謂硬頂就是要明確堅決要頂的決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頂住,絕不半途而廢。
在宋代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不為此尷尬,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