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成書於秦始皇八年(前239),由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纂。作者意在總結曆史經驗,為行將出現的統一全國的專製中央政權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其書係統龐大,內容繁雜,“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乃至“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是一部綜合百家之言,博采眾家之長的書籍,在先秦學術史和哲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嬴政幼年即位,呂不韋繼任相國,號為“仲父”,掌秦國實權。秦王嬴政親理政務後,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呂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計六十篇。八覽各覽有論文八篇,《有始覽》缺一篇,共計六十三篇。六論每論有六篇,共計三十六篇。十二紀末有《序意》一篇。該書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曆史、道德、軍事、醫學、天文曆法、教育、音樂、禮製等諸多領域,引用了《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以及諸子百家的眾多典籍,保存了大量可貴的先秦學術資料。全書以儒家、道家學說為主,彙合了法、墨、農、兵、陰陽等各家學說。班固的《漢書》將它歸入雜家。

《呂氏春秋》全書體例一致,文章結構完整。雖因出於眾人之手而風格不一,但其中大部分文章短小精練,明朗犀利,故事與議論有機結合,以事說理,頗為生動。書成之後,呂不韋曾將它“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可見這部書當時在秦國已經占據了某種文化權威的地位。

本書是為普通讀者提供的通俗讀本,在不改變原著體例的前提下,選取了其中的精華部分。原文以1991年中華書局影印經訓堂原刻畢沅輯校本為底本,注釋和譯文參考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管敏義《呂氏春秋譯注》等書。個別易引起混淆的字詞,如“餘”與“餘”;“於”與“於”;“後”與“後”等,在原文中加以區別。因各卷各篇自成體係,為方便讀者閱讀,注釋有重複之處。譯文盡量做到準確、明白、流暢,一般為直譯,個別語句實在不好直譯的稍做變通。為方便讀者使用,末附“《呂氏春秋》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呂氏春秋》主要版本”及“《呂氏春秋》重要研究著作”。由於譯注者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與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張玉玲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