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縣二中的校園很大,寬度從護城河南岸到複興莊村北,約莫半公裏;長度從複興莊村西頭到村東頭,約莫一公裏,轉一圈要二十來分鍾。校園西頭是一塊菜地和果園,校園中有一個緩坡,緩坡中間修了一座平台,既是全校召開師生大會或運動會時的主席台,也是教體育的薛福秀、董玉儒和王洪斌等老師帶領我們做廣播體操的地方。
緩坡下麵建有一個300米跑道的運動場,東頭有跳高、跳遠的沙坑,西頭有籃球場和一些不怕日曬雨淋的體育器材。每當召開春季或秋季運動會時,校園四周插滿了鮮豔的彩旗,高音喇叭裏不時傳出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和播報運動員比賽成績的聲音,各班同學競相高喊 “加油!加油!” 的聲音響徹校園,引得複興莊和楊富店等附近的村民,或站在高坡,或騎在牆頭,或爬在樹上觀看。一時間,這裏便成為歡快的海洋。那幾年,我曾當過學校長跑隊隊員和全縣中學生運動會的儀仗隊隊員,100米的最快成績是13秒8,但由於身體長期缺乏營養,體育一直是我的弱項,短跑無速度,長跑無耐力,踢球無腳力,單雙杠上不去,隻是養成了喜歡和堅持鍛煉的習慣。
緩坡西側有一座1901年建造的小洋樓,二樓是我們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一樓是實驗室和校辦工廠,好像生產過硫酸亞鐵和晶體管收音機的線路板等。環繞小洋樓的是一排排平房教室,當時年級稱連,班級稱排,我們1970級初中連有8個排,錯落有致地排列著8個教室,我所在的一連二排的教室位於臨近操場的西南側。平房教室群中有一座小四合院,一些單身女老師,如教我們數學的劉學賢老師、教英語的申寶蘭老師等,就曾住在這裏,而男老師,如教我們語文課的朱少莊老師,則住在靠近北側圍牆的宿舍裏。
平房教室群的東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層教學樓,牆基由花崗岩堆砌,其中一塊還雕刻著建造年代,好像是1929年。教學樓一層有一個東西走向的過道,便於師生前後進出,地麵為水磨石打造,雕梁畫棟,飛簷翹角,中間橫匾還隱約露出“富育女學校”的字跡。我們班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曾在一層南側的一間教室。教室的窗戶為木框玻璃窗,采光極好,窗戶兩層,可上下推拉,滑動非常靈活,既便於我們擦玻璃搞衛生,又便於通風換氣,設計得十分巧妙。
教學樓的東側生長著一棵枝葉蔚茂的國槐,據說已有300多年,樹身粗壯,樹皮蒼皺,樹冠高大,有直刺雲天之勢。周邊還有許多洋槐,每當暮春來臨,洋槐開出一串串乳白色的花朵,花蕊嫩綠,晶瑩剔透,清香四溢,口感微甜,把整個校園都熏香了,一陣微風吹來,花瓣徐徐落地,鋪滿整個校園。
通縣二中的校園很大,寬度從護城河南岸到複興莊村北,約莫半公裏;長度從複興莊村西頭到村東頭,約莫一公裏,轉一圈要二十來分鍾。校園西頭是一塊菜地和果園,校園中有一個緩坡,緩坡中間修了一座平台,既是全校召開師生大會或運動會時的主席台,也是教體育的薛福秀、董玉儒和王洪斌等老師帶領我們做廣播體操的地方。
緩坡下麵建有一個300米跑道的運動場,東頭有跳高、跳遠的沙坑,西頭有籃球場和一些不怕日曬雨淋的體育器材。每當召開春季或秋季運動會時,校園四周插滿了鮮豔的彩旗,高音喇叭裏不時傳出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和播報運動員比賽成績的聲音,各班同學競相高喊 “加油!加油!” 的聲音響徹校園,引得複興莊和楊富店等附近的村民,或站在高坡,或騎在牆頭,或爬在樹上觀看。一時間,這裏便成為歡快的海洋。那幾年,我曾當過學校長跑隊隊員和全縣中學生運動會的儀仗隊隊員,100米的最快成績是13秒8,但由於身體長期缺乏營養,體育一直是我的弱項,短跑無速度,長跑無耐力,踢球無腳力,單雙杠上不去,隻是養成了喜歡和堅持鍛煉的習慣。
緩坡西側有一座1901年建造的小洋樓,二樓是我們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一樓是實驗室和校辦工廠,好像生產過硫酸亞鐵和晶體管收音機的線路板等。環繞小洋樓的是一排排平房教室,當時年級稱連,班級稱排,我們1970級初中連有8個排,錯落有致地排列著8個教室,我所在的一連二排的教室位於臨近操場的西南側。平房教室群中有一座小四合院,一些單身女老師,如教我們數學的劉學賢老師、教英語的申寶蘭老師等,就曾住在這裏,而男老師,如教我們語文課的朱少莊老師,則住在靠近北側圍牆的宿舍裏。
平房教室群的東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層教學樓,牆基由花崗岩堆砌,其中一塊還雕刻著建造年代,好像是1929年。教學樓一層有一個東西走向的過道,便於師生前後進出,地麵為水磨石打造,雕梁畫棟,飛簷翹角,中間橫匾還隱約露出“富育女學校”的字跡。我們班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曾在一層南側的一間教室。教室的窗戶為木框玻璃窗,采光極好,窗戶兩層,可上下推拉,滑動非常靈活,既便於我們擦玻璃搞衛生,又便於通風換氣,設計得十分巧妙。
教學樓的東側生長著一棵枝葉蔚茂的國槐,據說已有300多年,樹身粗壯,樹皮蒼皺,樹冠高大,有直刺雲天之勢。周邊還有許多洋槐,每當暮春來臨,洋槐開出一串串乳白色的花朵,花蕊嫩綠,晶瑩剔透,清香四溢,口感微甜,把整個校園都熏香了,一陣微風吹來,花瓣徐徐落地,鋪滿整個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