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自然中孕育出《易經》(1 / 2)

《易經》,簡稱《易》,是說變化的。

要想認識《易經》,我們先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

自然的動態平衡(和)

《道德經》(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上古時代的領袖,後世尊稱他為“伏羲氏”。班固在《漢書》中把伏羲氏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伏羲氏畫八卦,主要依據當時的自然景象,將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過簡單的符號來表示。現代的景象,當然和伏羲氏那時的不一樣。我們讀《易經》,必須設身處地站在當時的景象中來體會。

伏羲氏一開始就懷疑“宇宙萬象,為什麼如此有秩序”,他觀察到:太陽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月亮每天也有升起和落下;海水會漲潮,但不會淹沒全部陸地,漲潮之後一定會有落潮;白天也是一樣,經過日盛當中的中午以後,慢慢開始進入黃昏、黑夜,黑夜之後又是白天;天氣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慢慢就開始變涼了,冷到極端以後又開始溫暖,變得炎熱了;春、夏、秋、冬,也依次在更替……

看到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伏羲氏心裏充滿好奇:到底是誰在支配,使得宇宙萬物如此有規律地變動著?伏羲氏感覺到,宇宙萬物都在變動,大概受一種強大的能量影響。不過伏羲氏很快也認識到,太陽不是隻有升起沒有落下,月亮不是隻有升起沒有落下,海水也不是隻有漲潮沒有落潮,不是隻有白天沒有黑夜,也不是隻有炎熱沒有寒冷……所以一定還有一種相反的能量維持著自然的動態平衡。如果太陽、月亮或其他事物每天都一去不返地動下去,那這個能量庫一定會失去平衡。而宇宙萬物始終維持著自然的動態平衡,說明萬物並非一去不返地動下去,而是比較接近“循環往複”式的律動。

《易經》認為,陰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陰陽的相依並存、變通調和的關係,也是其他等價的觀念,如寒熱、黑白、漲落、升降等的參照物。這是一個很妙的動態平衡,而這個平衡就是我們要尋求的一條路。隻有找到了這條平衡之路,我們才能深入理解事物變化的契機,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道德經》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從中可以看出兩個極端,就是陰陽的現象。不過,我們還要懂得“執兩用中”之道,也就是要有“和”的力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需要有一種很關鍵的力量,也就是“和”。陰陽調和,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企業高階領導一定要懂得調和鼎鼐。調和得不好,就難以達到意想中的效果。

《易經》,簡稱《易》,是說變化的。

要想認識《易經》,我們先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

自然的動態平衡(和)

《道德經》(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上古時代的領袖,後世尊稱他為“伏羲氏”。班固在《漢書》中把伏羲氏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伏羲氏畫八卦,主要依據當時的自然景象,將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過簡單的符號來表示。現代的景象,當然和伏羲氏那時的不一樣。我們讀《易經》,必須設身處地站在當時的景象中來體會。

伏羲氏一開始就懷疑“宇宙萬象,為什麼如此有秩序”,他觀察到:太陽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月亮每天也有升起和落下;海水會漲潮,但不會淹沒全部陸地,漲潮之後一定會有落潮;白天也是一樣,經過日盛當中的中午以後,慢慢開始進入黃昏、黑夜,黑夜之後又是白天;天氣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慢慢就開始變涼了,冷到極端以後又開始溫暖,變得炎熱了;春、夏、秋、冬,也依次在更替……

看到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伏羲氏心裏充滿好奇:到底是誰在支配,使得宇宙萬物如此有規律地變動著?伏羲氏感覺到,宇宙萬物都在變動,大概受一種強大的能量影響。不過伏羲氏很快也認識到,太陽不是隻有升起沒有落下,月亮不是隻有升起沒有落下,海水也不是隻有漲潮沒有落潮,不是隻有白天沒有黑夜,也不是隻有炎熱沒有寒冷……所以一定還有一種相反的能量維持著自然的動態平衡。如果太陽、月亮或其他事物每天都一去不返地動下去,那這個能量庫一定會失去平衡。而宇宙萬物始終維持著自然的動態平衡,說明萬物並非一去不返地動下去,而是比較接近“循環往複”式的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