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博穆博果爾》

楔子

楔子

怎麼如此寒冷?

眼前熊熊燃燒的篝火不能讓他感覺到一絲暖意,旁邊的常阿岱的冷言冷語也不能激起他的一絲怒意,驅寒的烈酒下肚後帶來的隻有寒意,烤得噴香的羊腿肉也味同嚼臘。

他全身依然這麼冰冷。

眼前一片冰天雪地,獵場上除了他們這隊百無聊賴的宗室子弟,再無人有閑情雅致在嚴寒的冬天來這兒玩樂。

無聊。

他摔下羊腿骨,起身站了起來,還不如去陪他的馬。

拔出小刀嚇唬了一番滿嘴噴糞的常阿岱,還是覺得無聊,還是走遠一點地好。

天地一片寂靜,隻有身邊的這匹忠誠的白馬,他現在剩下的也隻有這匹馬了。

前麵一片寬闊的冰麵,多麼的純淨,多麼的讓人向往。

還是冷。

或許他的血是熱的。

輕輕割上一刀,果然,血是熱的。

他跪了下來,麵朝北方跪著,長生天啊,請讓我用我溫熱的血來洗清我身上的恥辱。

晃晃悠悠間,他已經聽見了長生天歡迎他的鼓樂聲。

“博果爾,博果爾,你跪在這裏幹什麼?”

“來人啊,來人啊,出人命了。”

討人厭的常阿岱,他的大呼小叫驚走了仙樂,他恨恨地起身隨常阿岱而去。好小子,看我不揍你頓好的。

公元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亥時,清太宗皇太極坐逝於寢宮清寧宮,無疾而終。

皇太極生前雖也曾考慮過儲位承繼,卻並沒有下定論,沒能給大清國立下儲君。

大清天下豈能一日無主?

盛京皇宮裏滿目白色,哭聲震天,外麵卻已經為儲位鬧翻了天。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廣有戰功,功勳卓著而得封親王,親掌正藍旗,得皇太極留下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支持。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同樣功勳卓著,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正白鑲白兩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阿濟格、多鐸則是其堅強的後盾。

滿朝親貴和八旗分成兩派。

一派認為父死子繼,豪格為太宗長子,功多,才能較高,由他繼位理所應當。持此議者為兩黃旗及正藍旗大臣將領們。

另一派認為曆史上不乏兄終弟及的例子,像宋祖宗傳位於宋太宗就是實例,況且多爾袞既是能臣,又是勇將,尤其是錦林大捷之後,國威大振,將士庶民,普遍對他愛戴支持,正是明君首選。支持者為兩白旗,及其他幾旗的部分宗室。

而領著兩紅旗的代善與鑲藍旗主濟爾哈朗均保持中立,不置一詞。

意見相左的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

兩黃旗占了地利,隱隱有包圍崇政殿之勢。

兩白旗也蠢蠢欲動,暗中布署,也想陳兵示威。

氣氛表麵上平靜,實則暗潮洶湧,劍拔弩張。

是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這個問題是否能和平解決,直接關係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來。

雙方你來我往,爭論不休,各不相讓,事情陷入僵局。

豪格見自己不能順利被通過,便以退席相威脅。

兩黃旗大臣也紛紛離座,按劍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代善見有火並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他而去。

眼看事情已不可開交,即將出大亂子,多爾袞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幼子九阿哥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

這一建議,大出眾人所料。

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又說不出口。

多爾袞以退為進,自己讓了一步,但作為輔政王,也成為實際掌權者。

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也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

代善隻求大局安穩,個人本無爭位之念,對此方案也不表示異議。

消息傳到後宮,皇太極的皇後出身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氏哲哲及其親侄女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都欣喜萬分,對她們來說,對科爾沁草原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結果了。

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鍾可不高興,她膝下也有一兩歲的幼子,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她的名號也高於福臨生母康福宮莊妃布木布泰。子以母貴,如今六歲的福臨卻後來居上,坐上寶座,豈不讓她惱怒不已。

“啪!”又一個青花瓷碗在青磚上落地開花,前來報信的宮女嚇得跪倒在地,磕頭不止。

“主子,請息怒。”跟隨娜木鍾從阿霸垓嫁到察哈爾再跟著歸順大清,一路服侍,深得娜木鍾信任的烏其格輕輕扶住了氣得渾身顫唞的貴妃。“你們先出去吧,看好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