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管理者發出的指令得到最有效的施行,這對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它直接關係到權力的影響度,威信的分量,因此管理者發號施令時要有一定的“手腕”。
(1)謹言慎行
聖人舉步,眾目睽睽。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必有相當多的人注目而視。這便是船搖一尺,桅擺一丈。因此,具有較高地位的管理者,應該對自己的言行抱著戒懼、審慎的態度,才能名副金口玉言之實。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聖人接觸別人,小心言行,不為防人,隻為防口。人之口舌軟而無視,人與人之間,舌之作用可當得半個人。身處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引起眾人注意,鑒於此,管理者時時修正自己的言行非常必要,那些輕視這個道理與原則的人,必定會不時引起員工輿論的攻擊,因而遭受困擾。因為,地位愈高的人,他們在外的名聲愈是屬於整個社會。
遵循尊重別人、戒言慎行的原則,一片讚譽定然是伴隨著你的。反之,則說不定。管理者應知道越是聲望高時,越是應該謙虛地審度自己的言行。否則,聲望也有可能走向反麵,正所謂不積小善,無以成名;不積大惡,不會有災;小惡多積,惡掩善言。
(2)內圈外圈
每一個人都是可信的,每一個人又都不是可信的。不論人多人少,必定有內圈外圈。要正確使用內圈的人,首先應該不斷地擴充鞏固內圈。有外圈才能鞏固內圈。
內圈的形成,還必須配有一種定勢。群體定勢形成後,反對派不會輕易拉出你內圈的人,外圈又會向內圈靠攏。
命令製造者是自己,發布者應該是別人,這樣可避免矛盾焦點集中到自己身上,要避開矛盾焦點,不管麵對內圈還是外圈,在有些事情上麵,應對內外圈一視同仁。
(3)說一不二
命令不能輕易下達,既然說了就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執行,說了就不可輕易變更。如果一旦改變了,再去執行當然不好辦。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王者發令,重於泰山。說到做到,唯有如此才能令員工信服,所謂信義,不過如此。
如果想收回成命,那也好辦,就是你吃不準的命令要像上麵一條說的那樣,最初以別人的名義或通過別人發布出來。
如果需要修正自己的號令,你應該尋找幾個說得出去的借口,提早製造一個輿論環境,讓人覺得不是你要修改,而是為了大家的利益才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這樣的“手腕”不可能再三運用。
與員工的距離要適度
該訓就訓,該叱責就叱責,才能顯露出管理者硬的一麵。逐漸讓下屬習慣於叱責,自然而然,你的權威就會不叱而威,不嚴而立!
你必須要有這樣的“手腕”:就是必須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部屬腦中沒有上下的觀念。
有時你以平和的口吻對下屬說話,對方卻誤以為你在與他交換意見或開討論會。若部屬的年齡與你相仿,情況可能更加難以處理。甚至下屬會認為你與他是平等的,你們隻是朋友的關係。
你必須使部屬清楚區分你們之間的立場並不相同~一我是官,你是兵。基於此,情緒性的發怒會有其正麵的效果。你必須使對方了解“我是在生氣,是在責罵你”,或許這時你更需要一記相應的猛拳。記住,管理員工該硬就要硬。
如果你突然怒罵一位尚未習慣於被叱責的下屬,則可能使對方覺得愕然。他會感到極端地害怕,甚至反抗:“這種公司我待不下去了。”
曾經有這麼一個例子:一位被公司派到外地出差的新進職員,每次出差都需要母親隨侍在旁,這是父母親過度保護造成的結果。像這種人即使受到些微的小挫折,也會想要離開所處的環境,以避免接觸煩惱。
像這種員工,一旦離職,你會因此而被他人批評:“就是因為上司不好,才會使他待不下去。”相信你的內心不會好受;若你能用心栽培他,或許有一天他會成為公司的中堅分子。因此,盡量避免下屬辭職較妥當。那麼,此時你該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