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這輩子,用心活出生命的精彩(3)(1 / 3)

然而,在他6歲時,發生了他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個孩子玩耍。那個孩子忘了萊迪是瞎子,拋了一個球給他:“當心!球要擊中你了!”這個球確實擊中了萊迪。此後,在他的一生中再沒有發生過那樣的事了。

萊迪雖沒有受傷,但覺得極為迷惑不解。後來他問母親:“比爾怎麼在我之前先知道我將要發生的事?”

他母親長出了一口氣,因為她所害怕的事終於要發生了,現在有必要第一次告訴她的兒子“你是瞎子”。

“孩子,坐下。”她很溫柔地說道,同時伸過手去握住他的一隻手,“我不可能向你解釋清楚,你也不可能理解得明白,但是讓我努力用這種方式來解釋這件事。”她同情地把他的一隻小手握在手中,開始數起手指頭。

“1-2-3-4-5這些手指頭代表著人的五種感覺。”她講道,同時用她的大拇指和食指順次捏著萊迪的每個手指。

“這個手指表示聽覺,這個手指表示觸覺,這個手指表示嗅覺,這個手指表示味覺。”然後她猶豫了一下,又繼續說:“這個手指表示視覺。這五種感覺中的每一種都能把信息傳送到你的大腦。”她把那表示視覺的手指彎起來,按住,使它處在萊迪的手心裏,慢慢地說道:“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因為你僅僅用了四種感覺,並沒有用你的視覺。現在我要給你一樣東西。你站起來。”

萊迪站起來了。他的母親拾起他的球。“現在,伸出你的手,就像你將抓住這個球,”她說。萊迪抓住了球。

“好,好。”他母親說,“我要你決不忘記你剛才所做的事,你能用四個而不用五個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裏入門,並一直不斷努力,你也能用四種感覺代替五種感覺,抓住豐富而幸福的生活。”

萊迪絕不會忘記“用四個手指代替五個手指”的信條。這對他說來意味著希望。每當他由於生理的障礙而感到沮喪的時候,他就用這個信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他認為母親是對的。如果他能應用他所有的四種感覺,他確實能抓住完美的生活。

也許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甚至缺陷,然而,隻要我們懷有信心,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找到生活的意義。完美生活不一定是完美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隻要我們不懈地去努力,並用心去體會,就能品嚐到生活所賦予的酸、甜、苦、辣等真滋味,就能將摻和著百味的人生過得有聲有色,過得圓滿。

擁有一份平和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完美難以實現,不要過度苛求

古人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完美隻是人們的一個努力的目標、一個執著的方向和一個美好的憧憬,卻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全部的追求。還原真實自然的自己,才是真美麗!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個男人,一直在尋找一個完美的女人,以至在他70歲的時候,都一直沒有結婚。有人問他:“你尋找了幾十年,找遍了世界上很多地方,難道連一個完美的女人也沒遇到嗎?”那個男人很傷心的說:“有一次,我是碰到了一個完美的女人。”那個人又問:“那你為什麼沒有和她結婚呢?”那個男人說:“很無奈啊,她也正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毫無疑問的,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追求著一種至情至性的完美,他們企圖在生活中碰到一個和自己心中理想的完美的形象一模一樣的人,可他們最終也沒有遇到。

事實上,世界上既沒有絕對的完美,也沒有絕對的缺陷,但愛情中,我們常常刻意的奢望對方能夠給予我們很多,而不是想著怎樣為對方去付出。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先心存感激地付出,比如關愛,寬容,理解,鼓勵……過於追求完美,實際上是堵死了通往愛情的,更確切地說是通往婚姻的大門。

有很多父母,他們對待自己的生活,追求所謂的完美,對待孩子,也是同樣的標準,他們以完美主義來教育和影響孩子,他們希望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在最好的教育之下變成他們心中最完美的人,希望孩子獲得成功。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怕孩子誤入歧途,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但是,孩子如果太過分地追求完美,則易患強迫症,更不利於健康成長和日後才能的發揮。

在父母完美主義的教育下,也促使孩子產生不現實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對自我的價值心存疑惑,無論做得多麼好,他們都會完全否定或不肯定自己,這種認知習慣一旦固定下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心理疾病。他們不僅苛求自己,常常以家人和自已的標準去苛求他人,自己一旦麵臨失敗,就把責任全部推到父母身上。他們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容易陷入自責和沮喪,自信心容易被外界因素幹擾。

我們做任何事,保持中庸與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勤勞、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得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心情也不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