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出來後,都有一陣子會擔心回去後父親可能的責罰,所以有幾次狠下心來玩得很瘋狂,用“反正要被踢屁股,還不如把受的罰玩回來”的可笑理由。恰恰也差不多就是那幾次,自己才會被父親無可奈何地教訓。
也許是早於老先生打過招呼,自己兄弟三人與唯一的妹妹,學業都不是很繁重,對於自己這輩的胡鬧,先生也要容忍得多;至少比之現在自己的兒子女兒們,要輕鬆許多。這樣不知不覺中慢慢長大,學習到許多東西該學到的,自然也與驚喜之外的。
寓教於樂這種教育方式還沒有人提出來過,然此刻的李世民,卻是隱隱約約可以體會到一絲一毫來;至少,他開始思考,試著把自己父母對於自己兄弟妹妹們的教育方法,與現在自己這傳統的皇子教育方式做比較。
具體的什麼,還不能用成型的思緒或者適合的言辭表達出來,李世民卻開始相信孫道此舉的絕對益處來,雖然這幾乎是一種無所用的技能。
首先是解悶。
崇文館無聊的日複一日,在這愛玩的年紀,崇文殿裏的那群學生心裏,或多或少會產生一種厭惡的感覺。這種時不時可以室外宮外玩蕩的課,可能會成為他們的期待。這樣有所期待,就不會太過無聊,自然也不會催生出來不必要的事端。即便太過期待後,可能的心不在焉也是一個瑕疵。
還有就是,他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吧。
孫道那小子說得不錯,春江水暖鴨先知啊。他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是書本上無法學習得到的。而且,作為讀者的人如果脫離了現實,那麼書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者便是,自從家裏的那倆小妞告李承道一狀無用後,就開始變得對宮外的世界感興趣了。認為外麵是好吃的好玩的滿天飛。皇家禮儀因素後的父子父女關係,雖然不可能有當初自己那樣與父親母親關係那般更好,但李世民還是希望可以從這雙女兒這裏找到一絲慰藉。再怎麼樣說,他也是一位父親呐。
所以盡管孫道也許還有些其他的小心思在裏麵,李世民也不盡在意,畢竟是利大於弊,總體而言對自己的孩子們的成長有促進作用。而對這李世民已然讚同,這時候虞世南偏偏又跳出來反對,李世民自然會變著花樣來躲開這個現在看來拘泥於掌故得太過厲害的老頑固。
可惜現在這老頭厚臉皮的程度,比李世民想象中還要更深一層。自己暗示得這麼明顯之時,他根本就是熟視無睹。而衝著這副堵門的架勢,也許是抱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思。
要是之前的國事政事沒有頭緒之時,從虞世南那裏往有所記借鑒,李世民會很認真地聽取並從中提取出來自己需要的;然而此時此刻,對於課堂上的勞逸結合,作為家長的自己覺著不錯,身為夫子的孔穎達沒有說什麼,他虞世南作為一個外人,又有什麼資格來說三道四指手畫腳的呢!?何況自己的其他重臣也沒有覺著太過不妥!難道說,身為父親,自己還沒有資格決定教育自己兒女的方式?
不過是儒家學說在作怪而已!
對於虞世南的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再聯係起來孫道所言,李世民內心裏愈發地煩躁開來。
禮、樂、射、禦、書、數。
《易》、《書》、《詩》、《禮》、《樂》、《春秋》。
孔子開始六藝的劇烈變化,也難怪孫道對此貶大於褒!
而隨著思緒的改轉,李世民對虞世南的那種以儒學為規的看法,開始由微微讚同向中性轉換。至少在這件事上,李世民開始對虞世南隱隱不滿起來。
這時候,孫道引發的反過來思考,令李世民起了一種較為偏激的處理方法。
走回去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地寫下大半頁紙的之乎者也。雖比之孫道反駁自己的白話文要溫雅得多,然而其中,類似於“變則通同則久”之類的指責虞世南泥古不化的暗箭比比皆是。
給他留了些麵子,半頁的紙差不多後,筆跡稍幹略略對折,李世民便直接開門塞在他懷中,後就是頭也不回地朝著小嬌妻的殿裏奔去,根本不問後麵的虞世南是何種反應。
而接過來自己主子塞過來的紙,在燈火下略讀一番的虞世南,則是滿心的苦澀與複雜。
被李世民這麼暗暗提出,他準備好的那套“陛下對於越王殿下的寵愛是舐犢之情,人之常情老臣可以理解;那對於隱王殿下李承道的太過縱容,又算什麼?愧疚之情下的無限放縱嗎?”敏感又犀利的說辭頓時變得蒼白起來。一時間,他也分不清,他與李世民之間,究竟誰的說辭更像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