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篇《自述》收錄於希爾普的論文集《哲學家-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希爾普為紀念愛因斯坦70歲生日,寫了這本論文集。
2 1955年3月, 即愛因斯坦於逝世前一個月,他的母校蘇黎世工業大學成立一百周年,他寫了這篇回憶錄。
3彼此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坐標係。
4萊辛,17世紀德國的啟蒙運動者、思想家和詩人。
5這篇宣言起草於1914年10月中旬,是由G.F.尼可拉執筆的。當時隻有4個人在上麵簽了名,其中就有愛因斯坦,而且他是最支持這個宣言的人。這篇宣言當時沒有正式發表,後來被G.F.尼可拉收集在《戰爭的生物學》一書中。這個宣言包含的思想內容與愛因斯坦一生的政治思想完全一致。
6這是愛因斯坦1914年就職普魯士科學院院士時的講話。
7這是一篇演講稿,1918年4月,為了慶祝麥克斯·普朗克六十歲生日,愛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學會發表了上述講話。普朗克(1858年-1947年),德國物理學家。
8原名阿圖爾·叔本華,德國哲學家,生於1788年,卒於1860年。
9萊布尼茨認為:所有“單子”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實現已經被永遠定格的和諧,特別是心與物之間更是這樣。
10狄奧根尼:生平不詳,古希臘哲學家,據說,他曾在白晝提著燈籠到處尋找誠實的人。
11這是愛因斯坦於1918年11月13日在國會大廈對柏林大學生所作的講話。
12 1920年10月27日,愛因斯坦將出任荷蘭萊頓大學的特邀教授,就職時,他發表了這篇講話。以太是希臘語,原意為上層的空氣,即天上的神所呼吸的空氣。在宇宙學中,早期人們認為是以太占據了整個天體的空間。
13物理學曆史上的一種觀點,認為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直接的、瞬時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質,也不需要時間。
14光本身是一種電磁波,而電磁波是橫波。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構成振動麵,振動麵隻限於某一固定方向的,叫做平麵偏振光。
15橫波是指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16 1859年,斐索做了一個流水實驗,為了考察介質的運動對在其中傳播的光速有何影響,從而判斷以太是否被拖曳。這個實驗相對論的速度變換式,因而被人們追崇。
17光行差是指在同一瞬間,運動中的觀測者與靜止的觀測者同時觀測天體的方向之間存在的一定偏差。
18本文是1921年6月13日愛因斯坦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所作的演講,最初發表在《民族和學園》雜誌。
19這篇報告作於1921年1月27日,是在普魯士科學院會議上所作的。
20公理是通過人們的長期實踐檢驗得出的客觀規律,不需要證明,並且也無法去證明。公理是推出其他命題的基本命題。
21一根物理意義上長度固定的剛尺,當它是以某一個與長度平行的方向的速度v前進的時候,在慣性係內,測得的運動長度要比在靜止時測得的長度要短,這一現象稱為洛倫茲收縮。
22在數學中,度規是定義在集合的元素之間的距離的函數。
23如果我們再一次用球麵上紙片的情況來說明,這是用不著計算就容易了解的——但隻限於二維的情況。——原注
24這篇文章寫於1927年,是為紀念牛頓逝世二百周年而作的,最初發表在柏林《自然科學》周刊上。愛薩克·牛頓(Isaa,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
25要想用這種由經驗確定的軌道來推算實際軌道的運動規律,需要付出極其艱辛的勞動,這是今天的人們都知道的。不過,開普勒在這一推斷過程中,還使用了卓絕的方法,這倒很少有人仔細想過。
26後來愛因斯坦改變了這一觀點。
27 1930年12月14日愛因斯坦在紐約“美國新曆史學會”主辦的集會上講話,1930年12月21日的《紐約時報》和1931年1月號《明日世界》發表了這個講稿。
28 1931年,成立了一個名叫“愛因斯坦反戰者國際基金”的基金會,但籌集到的錢一直很少。
29這篇講稿最初發表在1931年2月17日的《紐約時報》上,當時的標題是《科學和幸福》。
30貢貝耳是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係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積極反對反動的複仇運動,揭露黑暗的德國政府,因此大大激怒了國家主義分子。法西斯分子借口侵犯學術自治,將他驅除出校,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注意。1931年4月,“德國保衛人權同盟”在柏林召開群眾抗議大會來保護他,愛因斯坦出席了這次大會,這是他的講稿。
31 1932年1月15日,愛因斯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表講話,這篇是他的講話稿。
32這是1932年2月27日愛因斯坦在美國帕薩迪納對南加利福尼亞十一個大學的代表發表的講話。
33這是愛因斯坦於1933年10月3日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紀念廳舉行的演講,當時他剛從比利時流亡到英國。這次公開演講由英國“流亡者援助基金會”組織,聽眾有一萬人。
34下麵的三段話是愛因斯坦演講時臨時插進去的。
35這是愛因斯坦到美國以後不久給一位美國女青年的一封回信。
36 1934年11月23日,“美國進步教育協會”召開,這是愛因斯坦在此次大會上致的賀詞。
37 1920年出版的《世界史綱》,原名是“The Outliory”。
38為紀念牛頓誕生300周年,愛因斯坦寫下了這篇文章。
39 1936年,愛因斯坦為美國大學教師的一個集會寫了這篇講話稿,但這個集會最終沒有開成。
40這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參政宣言裏的“新政”。
41這篇講稿最初發表在《學校和社會》上,是愛因斯坦在奧耳巴尼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42吉卜賽是一個居住不定,到處流浪的散居民族。
43 1937年10月,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創建,這是愛因斯坦為它寫的賀詞,最初發表在《紐約時報》。
44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國際局勢風雲變幻。
45摩西是公元前14世紀的猶太民族的領袖。馬基雅弗利是意大利的政治活動家和作家,主張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著有《君主論》一書。
46指洛倫茲。
47 1939年5月19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組織的“美國全國神學院聯合會東北區會議”上講話,這篇稿子當時隻是以油印形式流傳著。1950年出版的文集《晚年集》中第一次正式發表這篇講話稿,題目有改動。
48 1938年6月6日美國斯沃思莫爾學院舉行學位授予典禮,這是愛因斯坦在典禮上的講話。
49 1940年9月,第一屆美國“科學、哲學和宗教同民主生活關係研討會”召開,這是愛因斯坦在會議上所作的發言,講稿最初發表在《科學、哲學和宗教》上。
50 “後驗”同“先驗”相對立,是指從結果推出原因或原理。
51赫貝特·薩繆爾寫的《信仰和行動》一書對此有深刻的闡述。
52 1941年9月28日,倫敦舉行“科學討論會”,這是愛因斯坦為大會作的廣播講話。
53這是愛因斯坦在1943年4月11日為加強猶太人團結所作的廣播講話。
54 1944年5月底美國召開了“全國戰時會議”,這篇文章是愛因斯坦為這個會議準備的書麵意見。
55這篇講稿是由愛因斯坦的朋友卡勒爾起草的,1945年12月10日在紐約諾貝爾紀念宴會上,愛因斯坦讀了這篇講稿。
56 1941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共同宣布了《大西洋憲章》。憲章內容充滿了自由主義精神。
57即納粹德國。
58馬達內克和奧斯維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在波蘭兩處設立的大規模的集中營。
59當時羅馬尼亞有11萬名猶太人被納粹逮捕。
60 1948年6月5日,在美國紐約召開了反對預防性戰爭的小型討論會,這是愛因斯坦送給本次會議的書麵發言。“預防性戰爭”實質上就是先發製人的侵略戰爭。
61這是1953年12月,愛因斯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舉行的哥白尼紀念晚會上的講話。
62這個宣言是由羅素起草的,寫於1955年4月,原名叫《科學家要求廢止戰爭》。
63比基尼是太平洋中部馬紹爾群島中的一個小島,1954年3月1日美國在這個小島上試驗氫彈爆炸,傷害了23個日本漁民,其中一人不久後即死去。
64珍珠港是美國重要的海軍基地,在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上。
65這封信寫於1895年,當時愛因斯坦隻有16歲。
66 1896年,17歲的愛因斯坦來到瑞士就讀於阿爾勞中學,準備來年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當時,他寄宿在老師溫特勒家裏,瑪麗·溫特勒是老溫特勒的女兒,與愛因斯坦曾發生過一段戀情。寫這封信的時候,學校放假了,愛因斯坦在家度假。
67保麗娜·愛因斯坦是愛因斯坦的母親。溫特勒一家對愛因斯坦照顧非常周到,她為了表示感謝,附上了後麵的話。
68阿爾勞中學的假期是從4月8日開始到4月29日結束。
69具體不詳,估計是瑪麗的姐妹。
70這4封信分別寫於1899年8月、1899年10月、1900年8月、1900年10月。
71這是愛因斯坦居住的旅館的名字。
72瑪麗正在準備10月初的畢業考試。
73這是瑪麗寄宿的公寓的地址。
74布蘭登貝格爾是蘇黎世大學自然科學係的學生。
75是愛因斯坦寫給米列娃·馬裏奇的信,時間為1898年2月16日,米列娃·馬裏奇是愛因斯坦的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同學,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76愛因斯坦的老師。
77愛因斯坦的老師。
78愛因斯坦的老師。
79愛因斯坦的老師。
80這首詩寫於1899年8月,愛因斯坦曾在梅特門舍藤的一個旅館住過,安娜·絲柯密達是這家旅館主人的小姨子。
81這是瑪麗1901年7月31日寫給愛因斯坦的信。
82愛因斯坦曾請溫特勒先生幫助他申請弗勞恩費爾德一所學校的教師職位。
83這封信寫於1912年4月30日,阿爾莎·洛文塔爾是愛因斯坦的表姐,她後來嫁給了愛因斯坦,陪伴愛因斯坦走完了後半生。
84愛爾莎是一名離婚女子,她與女兒一起住在柏林。
85德國西南一個森林密布的湖區。
86愛因斯坦的母親曾與奧本海姆住在一起。
87這封信是愛因斯坦1912年5月21日在布拉格寫的。愛爾莎是愛因斯坦的表姐,後來成了愛因斯坦的第二個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