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有一種解脫叫放下(1 / 3)

化苦為樂方為大樂

有這樣一個關於“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們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做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但是世間許多有非凡成就的人並不害怕困苦,他們往往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化苦為樂,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從容、更成功。世界文豪巴爾紮克就是一個善於以苦為樂的人。

巴爾紮克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巴爾紮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部長篇小說,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每天深夜十二點時,仆人就會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奮筆疾書。一般他會連續寫五六個鍾頭,直到累到極點才會離桌休息。

巴爾紮克是舉世公認的觀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現實生活裏,他卻不太精明。在年輕時,他曾經商失敗,欠下了六萬法郎的債務。等他成名後,盡管收入不菲,但由於奢侈浪費,最後弄得入不敷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裏,還發生了一樁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爾紮克醒來,發覺有個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屜,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問道:“你笑什麼?”

巴爾紮克說:“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連一毛錢也找不到,你在黑夜裏還能找到什麼呢?”

小偷自討沒趣,轉身就要走。巴爾紮克笑著說:“請你順手把門關好。”

小偷說:“你家徒四壁,關門幹什麼啊?”

巴爾紮克幽默地說:“它不是用來防盜,而是用來擋風的。”

巴爾紮克曾自詡要超過拿破侖,“他的劍做不到的,我的筆能完成。”他的確做到了,雖然他隻活了五十歲,卻留下許多偉大的作品,為全人類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在平常人的眼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獲得快樂的真正方法並不是去逃避痛苦,而是化苦為樂。

苦與樂並非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裏樂在心上,而苦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對於人生來說,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們要懂得幽默的智慧,享受苦中作樂的那份智者之坦然,以及化苦為樂的那份佛家的超然。

放下就是一種解脫

有一寡婦,丈夫早亡,她以教書賺錢撫養小兒,不但撫養兒子長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國外留學。兒子完成學業後,留在國外上班、賺錢、買房子,也在國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滿家庭和輝煌的事業。

寡婦得知兒子的成就與誌願,心中暗自竊喜,盤算著退休後,帶著退休金前往美國與兒子一家人團圓。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園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就在距離退休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她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告訴他過些時候她就要飛往美國和他們一家團聚。

一想到養兒防老,想到親戚朋友羨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國養老,不覺心中喜悅陣陣。於是,她一麵等待兒子的回音,一麵把在台灣的產業、事務逐一處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信一打開,有一張支票掉落下來。她撿起來一看,是一張三萬美元的支票。她覺得很奇怪,兒子從來不寄錢給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國去了,怎麼還寄支票來?莫非是要給她買機票用的?她心中一陣喜悅,趕緊去讀信。隻見信上寫道:“媽媽!我們經過討論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如果你認為對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兩萬元美金,現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張三萬元美金的支票給你,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寫信來。”

母親讀完信,老淚縱橫,隻覺得一生守寡,從此老年淒涼,如風中殘燭,情何以堪!

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後,想到無事一身輕,於是拿著這張支票兌換成台幣,為自己規劃一趟環遊世界之旅。在旅行中,她見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國不同的民情,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信上寫道:“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做是以前所寫的信的補充文字好了。”

“我收到了你寄來的支票,用這張支票上的錢規劃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覺悟。我非常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放寬自己的胸襟,讓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人要能看破人與人之間聚散的因緣,才能讓自己在緣散時保持一份瀟灑。寡婦若執於兒子不孝,不能看開此段即將消逝的母子因緣,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氣難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後來死了,也隻在當時留下一段人間不平事。幾年後煙消雲散,誰還會去憑吊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變下消失記憶。如此,這段往事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心靈的自主和快樂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結晶,它源於佛家的“無所往而生其心”。人生中本來就有許多的憂愁煩惱,如果自己一直惴惴於心,就會將自己累垮。隻有善於把強加於身的負擔放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從而真正地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苦痛不入心生命得升華

對於痛苦,《涅槃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過去無量劫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養佛然後求法,自己卻貧窮而無錢可供,於是,他心生一計,願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當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一病人,醫生叫病人每日吃三兩人肉,那病人看見有人賣身,便十分歡喜,便向他說:“你每日給我三兩人肉吃,我可以給你五枚金錢!”釋迦牟尼聽了這話,與那病人商洽說:“你先把五枚金錢拿來,我去買東西供養佛,求聞佛法,然後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給你吃。”病人應允,即先付金錢。釋迦牟尼供佛聞法已畢,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兩肉給病人吃,吃了一個月,病才痊愈。釋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時候,他常常念佛所說的偈,精神完全貫注在佛法上,竟沒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體也就平複無恙了。

痛苦,是擁有其自身的價值的。

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麗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繽紛,是因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著一種美的開始,這是痛苦的價值。

溪流中有一塊小石,在向山岩訴說著自己的痛苦,痛有多痛?是被水流的衝刷,琢磨著那尖尖的棱角。它低沉著,因為它在承受痛苦。

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在經曆過痛苦之後獲得成功,得到甘甜。

霍金,一個舉世聞名的人,命運的不幸使他喪失了雙腿,連一個正常人的生活都不如,然而他有鬥誌,不甘於落魄,以他頑強的意誌,戰勝了自己,戰勝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