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159年-164年),孛兒隻斤氏,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在明代史書裏的有呼圖克圖汗、淩丹憨、虎兔墩、憨是蒙古帝國第5任大汗(1604年-164年在位),一般認為是蒙古末代大汗(也有人認為其子額哲是末代大汗)。布延徹辰汗去世後,1歲的長孫的林丹繼承汗位,統轄察哈爾部。即位後初信黃教,後改宗紅教,並興建了都城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
林丹汗試圖恢複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麵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采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製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麵交鋒。16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右翼諸部。16年,後金汗皇太極遠征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164年,林丹汗因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其子額哲於翌年投降後金,蒙古帝國滅亡。
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隻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為名義上的共主。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而漠西衛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為敵。另一方麵,東方的女真族正在**哈赤的領導下逐漸走上統一與強盛之路。因此,林丹汗早年的處境非常艱難。
林丹汗即位10年後,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攀升,161年,林丹汗率軍萬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1615年秋,他親率數萬軍隊三次抄掠明邊,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裏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明朝方麵驚呼“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到1617年時,林丹汗送還了擄掠的明朝人口,並獲得了與明朝互市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在1615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是與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裏克圖洪巴圖魯(明朝稱為炒花)聯合舉兵
明內喀爾喀已經伏屬於林丹汗的控製之下。此時,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汗權,如興建都城察漢浩特(意為“白城”,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用《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來向大汗朝覲。他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勢力,更是要恢複成吉思汗的霸業。
林丹汗還沒來得及將統一蒙古付諸行動的時候,東方的**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對林丹汗與明朝均構成巨大威脅。
**哈赤一直在挖蒙古的牆角,**哈赤稱汗前後,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便與**哈赤聯姻。
1618年,**哈赤以七大恨告,發動侵明戰爭,明朝則在翌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敗北,遼東岌岌可危。
這時,明朝想到了林丹汗,早在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九月,明朝遼東經略楊鎬即提出了“製東夷在先款西虜”的策略,“東夷”指**哈赤的後金政權,“西虜”指林丹汗為首的蒙古諸部。
其後戶科給事中應震、山西道禦史馮嘉會、兵部尚書黃嘉善等大臣建議“以夷攻夷”,利用林丹汗來對付**哈赤,以收“漁人之利”。林丹汗與**哈赤“素無釁端”,但為了攫取明朝的“賞銀”,壯大自己實力,也意圖采取聯明抗金的戰略方針。
1619年秋,明朝派監軍王猷帶著四千兩白銀出使察漢浩特,林丹汗稱病不見,又借口自己手下沒有懂漢字的人,將明朝使臣帶來的諭帖棄置一邊。然後指使其叔父腦毛大對明使稱“要自舉兵殺奴,然事權在憨,恐難擅舉”,以提高價碼。最後達成協議,明朝每年賞銀4000兩(翌年提高為40000兩),林丹汗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領銀之處定於廣寧團山、正安堡等處。
在與明朝結盟之後,林丹汗於1619年十月派遣康喀爾拜虎攜國書出使後金,該國書“詞意驕悖”,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警告**哈赤不得進犯廣寧。
麵對這封國書,後金諸臣怒不可遏,一半人主張斬其來使,一半人主張割下其鼻子或耳朵後放回。當時**哈赤正以鐵嶺之戰中所俘的“奇貨”宰賽為人質,要挾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因此無暇處理與林丹汗的外交問題。
與內喀爾喀結盟後,**哈赤於翌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數落明滅元後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
林丹汗不予理睬,還扣押了後金使臣碩色烏巴什。半年後,**哈赤聽信內喀爾喀傳來的謠言,以為碩色烏巴什被林丹汗所殺,便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後來碩色烏巴什逃回後金)。後金與林丹汗察哈爾部的關係宣告破裂。
林丹汗忍住了**哈赤的斬使之辱,因為他連蒙古內部都沒有統一,更遑論對後金作戰了。盡管如此,為了獲得明朝的“賞銀”,林丹汗必須有所行動。161年春,後金占領了沈陽。**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沈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
林丹汗獲悉該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裏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000騎兵前往沈陽,營救還在羈押中的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