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土族服飾
土族服飾色彩鮮豔,對比強烈,用色之大膽似為各民族之首。女子喜歡以各色布在衣服上作彩條飾帶,男女衣服均喜以各色布緣邊,並在領、袖、帽、靴上繡各種花紋。女子服裝上著彩條袖大襟襖(兩袖由五節不同顏色的寬布圈組成,色彩有翠綠、薑黃、朱紅、玫紅、天藍、白、黑等),下著長裙,有時外麵套上黑色背心,係上寬腰帶,顯得特別雅致。頭戴尖頂上翅翻簷氈帽,銀色項鏈、手鐲,鑲有各色彩石、銀箱的挎包,再加上各種配飾物的顏色,使土族服飾獨具風格。
(六)傈傈族服飾
女子服裝以色彩豐富、裝飾規則為突出之處。一般穿前短後長的深藍色或黑色上衣,外套各種色布拚湊而成的坎肩,下著裏外雙層的長圍裙,從後看衣下擺似短裙,從前看圍裙及地,像筒裙。頭上飾以紅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項圈,肩挎被稱之為“拉貝”的珠鏈和挎包。騰衝、得宏地區的婦女還將兩片精美的三角垂穗綴彩球的飾品圍在腰後,成為典型的“尾飾”。傈僳女子的服裝到處都是鮮豔的色彩,她們將鬆石綠、大紅、湖藍、橘黃等色布裁成正方形、長方形、長條形等形狀,將其組成幾何圖案縫在衣服之上,再繡上各種圖案,其中尤以層層彩繡邊飾為多,遍及全身卻毫無雷同之處,形成傈僳族女子服裝的特色。
(七)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服飾的色彩特征是黑、紅、銀。女子多著黑色圓領、對襟或左窄袖短上衣,下著紅色調景頗錦裙或花色毛織筒裙,腿裹毛織護腿。頭上露發、發上纏珠或裹筒狀包頭。腰有寬而長的腰帶,並以藤圈套在腰間。尤為突出的是他們喜用銀飾,如銀泡、銀扣、銀鏈、銀片、銀幣等飾物,綴在黑色的上衣上,光燦耀人。黑與紅相間,再加上閃閃的銀光,格外顯露出原始的強烈與奔放意味。
五十六個民族有著五十六種奇妙的服飾,他們各具鮮明的地區特色和各自的民族傳統,可以說無一雷同。正如那句話所說:“民族的形式,以及民族文化的標誌之一是反映在服飾上的。”
六、源於繪畫藝術的色彩靈感發掘
(一)中國傳統繪畫色彩
中國傳統繪畫色可以分為水墨色、壁畫色、絹畫色三種。
1.水墨色
中國繪畫的曆史源遠流長。中國繪畫講究神韻、意境和情趣,效果如詩如夢,能激發人們的美感經驗,引起思索和聯想。中國畫講究“四絕”,即詩、書、畫、印。其中的畫、印與色彩有直接關係。水墨是中國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繪畫方式,即以無彩色的黑、白、灰為基色,加上適量有彩色的繪畫。
“留白”也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畫麵的空白成為欣賞者發揮想象的空間,大自然空靈而充實,陰陽互補,具有禪家風雅之義。
印章雖不是中國繪畫的主體,但其鮮豔的顏色在整幅畫中卻顯得很醒目,如果處理得當,就會成為整個幅麵的點睛之筆。
水墨圓是中國繪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繪圓方式,即以無彩色的黑、白、灰為基色,加上適量有彩色的繪畫。墨色雖然看起來是單一的,但在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空間感、意境和色澤明暗等方麵有著不可比擬的造型能力。墨分五色,墨與水的結合使黑色顯現出焦、濃、重、淡、清的色彩層次。墨、水、筆(毛筆)、紙(宣紙)的相互渾化,以潑墨、焦墨、破墨、積墨、擂墨等多姿多彩的技巧,達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微妙境域。
2.壁畫色
壁畫包括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寺觀壁畫等。比較著名的有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荷城永樂宮的元代道教壁畫,北京西郊法海寺的明代佛教壁畫等,都是現存的壁畫珍品。壁畫是在牆上所做,因此牆壁的材質與特點決定了壁畫的畫風與色彩效果往往是極為粗獷、有力的。
無論是壁畫還是絹畫,其設色方法都在於裝飾色彩的應用(不受自然色香的限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其色彩受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色相的運用增多,有黑、赭、朱紅、石綠等,色彩亮麗而優雅。唐朝在此之上又加入了金、銀鉛粉等,使之更加富華而濃豔。唐代以前的繪畫多用勾線填彩畫法,到了晚唐水墨才興盛起來。宋代是我國繪畫達於巔峰的時期,也是水墨的高揚時期。對色彩最大的貢獻是將色彩的運用方式更加細膩而秩序化,如花鳥、人物、山水,各有不同賦彩方式。畫麵色彩較之唐代素雅、暗淡一些。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顏料有石色和草色兩大類:石色如朱膘、赭石、石青、石綠、石黃等,質沉厚重,色光諧靜,不易變化;草色如花青、藤黃、胭脂等,透薄靈活,明爽可變。傳統的顏料加上特殊的筆、墨、紙、絹、硯等,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獨特風格。
(二)西方繪畫色彩
西方繪畫色彩給人的總體印象一般較為濃豔、厚重和豐富。這裏從西方繪畫的流派入手,通過不同畫派的藝術主張來學習他們的不同風格及畫家的用色特征。
1.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繪畫的畫家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有達?芬奇、安格爾等。他們的繪畫很注意人的比例與結構、光線與陰影、形象的凸凹等問題。畫家善於運用富有戲劇性的明暗光線,畫麵雖以褐、黃、黑、白為基礎的明暗調子為多,但是他們卻能利用少數幾種顏色的漸變,從明亮的高光到深層的陰影,來表現空間中的形體,從而捕捉到光線的質感。光線就像整幅繪畫的靈魂,給沉悶而灰暗的色彩帶來了生命力,給作品帶來了永久的魅力。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中可以體會到一種莊重、典雅、厚實、形體感分明的古典主義美感。
2.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應從光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色彩都來源於光。色彩以日光七色為基礎,改變了以前灰暗單調的畫風。印象畫派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印象主義時期和後期印象主義時期。前期代表性畫家有莫奈、德加和雷諾阿等,他們重視直接表現法和描繪當代生活特別是工業革命為中產階級創造的新的安逸生活,拋棄了學院派規定的矯揉造作的姿態和有限的色彩,大膽地借鑒日本版畫和攝影的觀察方法和造型法,作品也往往帶有速寫性,表現光線和色彩轉瞬即逝,以至於早期的印象派畫家把他們的作品懸掛在攝影師的照相館裏。尤其是莫奈,他不僅廣泛地運用不混合的顏色,還在各個部分用短而小的筆觸,一點一點地畫到花布上,以求再現紋路與光的顫動,如作品《幹草堆》、《盧昂教堂正麵》、《池塘睡蓮》等。他的風景畫是探求光和色獨立審美價值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