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所述,可以看到,君臣相得是要默契、不疑,但宰輔們對君主與王朝的貢獻也是重要因素。蕭何本人並沒有身隨劉邦參與攻城略地的楚漢大戰,而是以丞相留守後方根據地,為前方輸送士卒糧餉。在劉邦率兵進攻關中的歲月,他“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當劉邦揮兵出關、乘勝東進時,蕭何又留守關中。他身居關中,心係天下,為治理好關中,輔佐劉邦創建帝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一邊侍奉太子,修治臨時國都櫟陽(今陝西臨潼櫟陽),建宗廟、社稷;一邊製定法令規章,安撫百姓,發展生產,使滿目瘡痍的關中很快成為富庶興旺之地,源源不斷地為劉邦輸送充足的兵士和糧草。劉邦對後方的蕭何也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他的意見特別尊重。後方的諸軍國大事,甚至一些法令的製定和頒布,劉邦也都放手讓蕭何“便宜行事”,或“先斬後奏”,事後並都予以認可肯定。這樣,君臣二人,一位坐鎮前線,指揮將帥攻城略地,一位身居後方,足食足兵,不斷為前線補充給養。雖君臣分居二地,但兩地一心,配合默契。對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作用。如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中,劉邦前後死傷20多萬人,“睢水為之不流”,項羽將劉邦重重圍了三層,最後劉邦隻與數十騎兵逃出重圍,困守滎陽。在此緊急關頭,蕭何又緊急動員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補充軍力,使漢軍軍威再振。劉邦這次與後來的幾次幾乎全軍覆沒,全賴蕭何在關中後方的大力支援,使劉邦重新振作起來。實際上,蕭何在關中的所作所為,牽動著劉邦定立天下的全局。
所以,劉邦在給群臣論功行賞時,將蕭何排第一。謁者鄂千秋也公正地指出:“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蕭何不僅對劉邦始終忠心無二,同心同德,贏得了劉邦的信任和尊寵,而且直到惠帝時,蕭何對君王的忠誠一如既往,君主對蕭何也同樣倚重。蕭何臨終前,惠帝還就繼任丞相的人選征求他的意見,而蕭何仍從整個漢皇朝的利益出發,臨死前再三囑咐把丞相位傳給曾與他有過結的曹參。結果“蕭規曹隨”,使西漢國力日益強盛。
蕭何是中國曆史上作為宰輔的典範,他的成功首先就在於“忠心”二字,有了忠心,讓帝王認識到這樣忠心,他才可以放手發揮才幹,才可以成就一番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