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前後六次上奏,請求朝廷緩兵而行,但求勝心切的宋仁宗終於在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下令討伐西夏,但範仲淹始終堅持不可輕易出兵。當時,範仲淹的老友尹洙任秦州通判兼經略判官,他來到範仲淹處,對範仲淹說:“公於戰事不及韓公也,韓公雲:‘用兵當置勝負於度外也。’今公區區謹慎,此所以不及韓公也。”
範仲淹說:“大軍一動,萬命所懸,置之度外,仲淹未見其可。”二人意見不合,尹洙負氣而返。
韓琦當時已派大將任福率1.8萬人深入西夏境內,企圖截斷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的西夏兵的退路。任福率軍抵達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東)時,中了元昊的埋伏,大將任福、桑怪等人戰死,宋軍大敗,死亡達一萬餘人,陝西為之震動。韓琦率殘兵敗將還至半道,隻見亡卒的父兄妻子號泣於馬前,皆持紙錢故衣招魂哭道:“汝昔從韓公出征,今韓公歸而汝死矣。汝之魂亦能從韓公而歸乎?”哀慟之聲震天動地。韓琦不勝悲憤而掩麵泣注,駐馬不能前。
範仲淹聽說之後,歎息道:“當是時豈可置勝負於度外也!”
範仲淹任環慶路主帥期間,環慶路諸羌有酋長六百餘人,在元昊僭號之初,他們都歸順元昊,成了西夏進攻宋朝的向導。範仲淹為了招納他們,以詔書犒賞諸羌酋長,閱其人馬,與之相約道:“若仇家之已了斷,還要報仇乃至傷人者,罰羊一百隻、馬二匹;因報私仇而殺人者,斬無赦。負債爭訟,應當告官處理,動輒因此而綁縛他人者罰羊五十隻、馬一匹。賊馬入界,追集不赴隨本族者,每戶罰羊二隻,且質其首領。賊大入,老幼入保本寨,官給食物;不入寨者,本家罰羊二隻;全族不至者,質其首領。”諸羌皆受命,從此他們為大宋所用,使元昊失去了入侵時的向導。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大舉進攻涇原路所屬的鎮戍軍(今寧夏固原),王沿派大將葛懷敏率兵禦敵,在定川(今甘肅平涼市北)遭元昊包圍,葛懷敏及將多人戰死,九千多名宋軍及六百匹戰馬皆被俘虜。元昊乘勝長驅直人,攻人渭州,大肆搶掠,並且發布文告揚言要親臨渭水,直據長安。關中為之震恐,民多竄入山穀之間。
定川戰事初起之時,宋仁宗按地圖對左右大臣說:“若仲淹出援,朕無憂矣。”
後來,範仲淹果然率眾六千,自慶州增援定州,元昊才撤退回去。奏至京師,仁宗大喜道:“朕固知仲淹可用也。”下詔進範仲淹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範仲淹以軍出無功,故不敢受,宋仁宗不聽,依舊拜之。
定川戰役之後,宋朝罷免了王沿涇原主帥之職,以韓琦、範仲淹、龐籍分管陝西的防務。在範仲淹等人的努力之下,宋朝的邊境防線逐漸穩固下來,範仲淹與韓琦也名聲大震,當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諺語:“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心膽顫;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膽寒。”艱苦的守邊生涯,磨練了範仲淹的意誌,使他成為當時社會一位真正能出將入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為他以後進行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做大事的人不計小節,以謀事有成為最高原則。對於君主而言,多幾個範仲淹這樣的臣子實在是件幸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