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
三島由紀夫多次扮演過切腹的角色,如在據他讚美切腹的小說《憂國》改編的電影裏。他一輩子活得像演戲,臨死前給美國友人唐納德金寫信,說自己不想作為文士,而要作為武士死。他認真練習過切腹,也練習介錯。金問:是什麼流派?三島一本正經地回答:是小笠原派。
三島由紀夫剖腹自裁的事早就知道,在日本又經常看見他站在陽台上演說的照片,但從未關心他肚皮的切法。最近讀了兩本書,杉原裕介、剛介兩兄弟的《三島由紀夫和自衛隊》和 HenryScott-Stoles的《三島由紀夫生與死》(德岡章夫譯)才得知其詳。
事件發生在 1970年 11月 25日。
一向守約的三島由紀夫帶著森田必勝、古賀浩靖等四個年輕人準時走進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麵隊總監益田兼利的辦公室。他們身穿盾會製服,神情緊張。三島和益田是老熟人。1945年 8月 17日大本營陸軍部作戰班的少佐晴氣誠自裁,是益田充當“介錯”,三島推崇他是武士中的武士。看見三島手握軍刀似的長刀,對三島的文學和思想表示過共鳴的益田頓時明白了事體。接受了問候,他不動聲色地問:“刀是真的嗎?”
“是真的,17世紀的名刀。”
“大白天帶刀……”
“登了記的。”三島說,讓一個年輕人拿出所持許可證。
“好刀吧?”他抽出刀。這是信號,四個年輕人一擁而上。秘書上茶,見狀發出驚叫。幾個幕僚聞聲衝過來,但益田已經被綁在椅子上。三島戴上寫著“七生報國”的抹額,到陽台上演說,但下麵一片噓聲,隻好中斷。
三島退回總監辦公室,慢慢地脫下上衣,端坐在地毯上。森田轉到他身後,處於介錯的位置。三島手握三十來厘米長的短刀,摸了摸下腹左側,把刀鋒指向那裏。森田斜視三島的脖頸,舉起 17世紀的名刀。三島三呼天皇萬歲。身體前屈,深吸一口氣,“呀”的一聲,全力把刀捅進肚子。右手抖動,又握上左手,筆直地盡力向右拉。森田揮刀,但慢了一點,三島身體向前倒下,刀深深砍進肩膀。
另外三個人叫喊:“再來一刀!”三島呻[yín]著,腸子露出來。森田
又砍了一刀,砍到身上。“趕快補一刀!”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砍了第三刀,
腦袋還是沒砍下來。“你來替我吧!”古賀浩靖學過劍術,接過刀,一刀砍斷了三島的脖子。試想,若把這個真實場麵拍成電影,恐怕隻會讓人覺得切腹自殺反倒死得很麻煩。
日本字:假名
◆思◆兔◆網◆
假名,也寫作假字。把漢字作為“真字”,由漢字派生出來的表音文字是“假字”。《古事記》《日本書紀》始用漢字的字音記錄口耳相傳的歌謠,例如“夜久毛多都”,單純取其音,不可以望文生義。其實,這本來是中國譯印度佛經的法子。用音不用義,一字一音,這些表音漢字被稱作“真假名(萬葉假名) ”。後來用草書寫真假名,筆畫極為簡化,大概在平安時代初期(9世紀前半),四十七個真假名的草體被定型,產生了“平假名”。“片假名”則是把漢字大卸八塊,取其一部分,定為表音符號。傳說平假名出自弘法大師空海(774—835)之手,片假名的作者是吉備真備(695—775),他們都曾到唐朝留學。平安時代男人使用漢字,平假名是“女人的文字”,《源氏物語》的作者是女流之輩,用平假名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