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呼嘯,掠過那巍峨的天目山脈。引起一陣不知名的野獸狂嘯不止。天目山位於中原偏南的地域,背靠南方蠻夷之地,麵對中原重鎮祁陽城,城旁是貫穿中原大陸的河川洪川。洪川兩岸氣候溫和,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十分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是以先民們在這裏定居發展,形成了富饒的中原地域。而洪川的發源地便是這雲霧繚繞的天目山脈。如果說洪川孕育了中原,那麼天目山則孕育了洪川。天目山連綿起伏,綿延百裏,峰巒聳立,其中較高的幾座山峰直插雲霄。一年四季雲氣隻能在半山腰處環繞不散,便有天氣晴朗的萬裏無雲之日,也隻能朦朦朧朧的看出山的輪廓。平日裏隻見,白雲繚繞在山腰處,不能一窺廬山真麵目。山中奇岩怪石,急湍瀑流美不勝收, 更有奇珍異獸,天材地寶數不勝數。
天目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環境使它成為了許多修真人士的棲身之所,而又有許多自知無法參透天地造化的大能之人在自己壽元無多時便想開宗立派,使自己的道法不至於斷了傳承,也為了能夠在這滾滾如流的曆史潮流中留下些足跡。於是千餘年前在天目山掀起了修真界的血雨腥風,甚至一眾魔修也妄圖染指,經過一番龍爭虎鬥,最後神僧普逸以無上心法【般若心經】化作彌陀金身力退各路強敵得以在這裏建宗立派。
普逸神僧取天目山的“天”字,與自己俗名蕭逸中的一個“逸”字,建立了佛寺——天逸寺。此後普逸廣收門人,講經誦道渡化世人,相安無事轉眼已是百年,天逸寺在普逸的弘揚下蒸蒸日上,在修真界已是小有名氣。忽然一日,烏雲遮住了太陽,壓向天目山,萬籟俱靜,山中群獸仿佛知道要有大事發生,全部躲在巢穴中瑟縮著。天逸寺的僧人全都聚在寺廟的前堂跪拜在佛祖前低聲誦讀著經書,聲音低沉仿佛於門外呼嘯的山風連成一片,想要吹散那厚厚的烏雲。忽然一道驚雷分開烏雲炸裂在天目山的上空,讓天目山一瞬間亮如白晝,佛堂中年紀稍小的僧人嚇得一陣痙攣,看見那些佛像在雷電的光芒下竟有些許的猙獰。片刻之後在佛堂後麵的禪房中傳來了一聲長嘯,烏雲壓得更低了,山風肆虐的也更加猖狂,這樣的天氣持續了七天之後烏雲才漸漸散去,天目山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但於此相反的確是修真界的震動,因為那日天逸寺方丈普逸神僧圓寂,壽元三百七十歲。
後世人作詩“沙岩古寺樹蒼蒼,塔勢崚嶒大道旁;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還鄉。看花古驛愁春雨,駐馬危橋泣曉霜;祁陽城中驚雷現,魂歸天目總荒涼。”刻於山腳下,表達對普逸神僧的仰慕之情。
時至今日,天逸寺曆經三千餘年的歲月洗禮,已然成為當世的正道領袖之一,其中僧眾每日誦經詠道,打坐參禪。雖不知寺中僧人將普逸神僧留下的【般若心經】修煉到何種境界。但數千年來不論修真界如何的動蕩,甚至魔道大舉入侵,都沒有動搖天逸寺的根本,反將魔教逼退後又迅速恢複了往日的生機。可見天逸寺僧人並不曾在修煉之路上懈怠,相反天逸寺各代方丈都是大智慧之人,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般若心經】更加奇妙無窮,更接近於那傳說中的天道。而天逸寺也成了眾多修道之人心中向往的聖地,也是眾多凡人參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