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再版說明

本書作者連橫(1878~1936),台灣省人。

《台灣通史》是台灣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作者連橫積數十年之力,遊曆大江南北,收集有關台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寫成此書。

全書內容起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時間橫跨1290年,有紀四、誌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到達台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誌士將領,凡有關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

本書曾由作者於1920~1921年在台灣分三冊出版,內地流傳極少。商務印書館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曾將其重新出版,此後亦有重印,但讀者現在也不易找到當時版本。

2005年6月,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先生訪問祖國大陸,並將此書作為禮物贈予國家領導人以及北京大學等機構,使得此書為大眾所熟知。我社現在應讀者要求,再版此書,一為讓普通讀者有機會領略到這部巨著的魅力;二為讓我們可以通過此書,深入了解我國台灣曆史。

這次再版參考了台灣版本及商務版本,對兩個版本中不統一的地方進行了最大努力的論證和核訂。在裝幀設計上也依照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進行了適當改進。限於水平,以及書中部分內容無從核對,故紕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和讀者指正。

第一部分徐炳昶先生序

一九四五年連雅堂先生所著之《台灣通史》第一次在國內印行,六月排版將畢,其哲嗣連定一先生命餘作敘。餘與定一先生十餘年故交,誼不敢辭,乃秉筆而言曰:

凡住居於此員輿上之民族,苟能不安僿野,黽勉前進,均必能在文化上有所貢獻,以傳遺後世,以沾溉人類。惟因時地不同,環境差殊,故每民族所創造之文化均必押有其環境之印記,於大同之文化體中有特異焉。此特異點與創造民族之盛衰分合有密切之關係,籀繹古史者不可不慎思而明辨之也。我中華民族所創造之文化為世界巨大文化之一,殊無疑義。其特異點,依吾人之所探尋,蓋有三端:一曰緩,二曰久,三曰穩。自人類學者證明吾民族為中華之土著而外來之說絀,其奠居於斯土也已不知其綿曆幾萬年。從有傳說計起,炎黃羲皞以後蓋已超過五千年。其同時之文化民族,若埃及人,若兩河間人,其進入曆史皆比中國較早。埃及之第十二朝(西元前二十與十九兩世紀),與將來第十八朝之阿門諾斐斯四世時(西元前十四世紀),其聲名文物蓋已燦然大備。巴比倫之哈莫拉比王(西元前二十二世紀末),文治武功烜赫當時,其詳備法典所刻之原石尚在,為曆史家之異珍。希臘民族脫遊牧而進農事已當我商代後期,其傳說曆史晚於我國者一兩千年,然其文化突飛猛進,至我國春秋戰國之交,已足冠冕群倫。我國炎帝族之肇始農業,當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然夏、商古史猶複晻昧,周代蹶起,文化始漸可與哈莫拉比時相比。及孔、老、墨諸子勃興,而哲學思想始得與後進之希臘諸賢哲並駕。經曆奕世,始躋於高度文化之林,則其緩也。埃及及兩河間之古代文化,至西元前二三世紀已完全泯滅,希臘高尚文化,至後六世紀查士丁尼大帝封閉雅典學校後亦薪盡火絕。而中國之文化獨迢遰四五千祀,未嚐中絕,自秦始皇至今二千餘年,史事之載於正史者無一年之缺逸,尤為世界各國之所無有,則其久也。埃及前有希克索諸王之殘掠,後有亞述人之蹂踐。兩河間前經赫底特人之橫掃,後經迦塞特人之潛入。亞述大帝國興勃亡忽,擬跡秦、隋。迦勒底後起,數十年而滅,蓋無足述。此諸國者,其興也,馳騖震耀,舉世駥眩;其頹也,昏昧黤黮,永永長夜。希臘人思想文藝之所詣,騰踔高躋,匪惟超前,抑幾絕後,其末葉之所遭尚不致如前二方之慘淒,然在中世紀,其鴻文玄著不過匿跡於修道院蛛網塵封之間。拜占庭帝國文人名延一線之傳,然亦不過尚能尋章摘句,作盲目之景行而已。我國三代、秦、漢二千餘年,止有朝代之嬗易,卻無淺化人民入撼文教之礎石。南北朝、五代、金、元及明、清之交,雖或禹域雲擾,或異族篡統,而仁人義士當茲八方同昏之際,仍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獨握天樞以爭剝複之運,卒能使舊有文化不惟不因離亂而致萎苶,反因思想之奮厲而愈啟光芒。結果異方侵入之淺化人士因仰羨而同化,曆阽危一次而我中華民族增庶增強一次。即至近百年來,我兵力、經濟、文化皆受西方人嚴重之壓抑,而終受有廣土眾民以備此八九年獨立抗戰之潛能,則其穩也。緩近於絀而穩毗於優,久介其間而斡其運,微久無以補緩之缺,微穩亦無以奠久之基。然微緩,則其於政也,多強迫急製之音,少優柔饜飫之趣,故亦終難收可大可久之效。則緩與穩雖似優絀相反,而實係一事的兩方,去此一則彼一亦失。斯義對庶政或非顯著,而惟異族相遇,俗遺化殊,急若束濕,雖亦偶獲近效,而欲其雍容涵育,久且熔為一體,絕不可得。一旦束斷,淩亂潰散,或返其故,或且有甚於故者。我國數千年來,與四周淺化人民之相處,毫無奇策,亦惟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漸漬之以文化而不束縛之以政刑,隻注意於風俗習慣之漸由異而之同,絕不設法加強各民族間之此疆與彼界,無迫促同化之意。而潛移默化,皆可抱孕熔合於不自覺,以視十九世紀東西列強所用之禁用語言,迫抑習俗之政策大異其趣。不急同化者終得同化,急於同化者卒難同化,自然演進之遲速與人意中之遲速常多睽違,天下事大抵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