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荀子曾兩度在“稷下學宮”講學,他的門下弟子李斯要去秦國遊說,辭行時對他說:“我聽說得到時機就不要懈怠,現在萬乘之國相互爭戰,遊說的可以主治大事,如今秦王想統一天下,我將要西往秦國遊說秦王去了。”荀子不滿意李斯看重法術和權謀。後來,師徒相遇,在議兵時,兩人發生嚴重分歧。李斯說:“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荀子答道:“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議兵篇》)李斯說的“以便從事”是指法家注重實力和權謀。荀子則把這種觀點批評為本末倒置,指出輕仁義、重權謀是致亂的根源。
後來,春申君被殺,荀子無事可幹,於是便定居蘭陵,發憤著述。所著《荀子》三十二篇,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等。《勸學篇》、《天論篇》、《解蔽篇》、《非十二子篇》和《王製篇》、《議兵篇》等都具有代表性。他的論說文富於文采,結構形式完美。這些文章詞藻豐富,善於排比,說理精辟,渾厚樸實,風格獨特,向有“學者之文”的美譽。
荀文造語用詞,注重錘煉,語言含意深刻、哲理性強。如“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不苟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王製篇》)、“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天論篇》)、“知者之舉事也,滿則慮嗛,平則慮險,安則慮危”(《仲尼篇》)等,莫不理精語雋,含義深沉。
《勸學篇》是《荀子》全書的第一篇。著重闡明為學的重要性,講解為學的方法。這篇文章辭藻豐富,善於取喻;結構嚴謹,論理精警;文字簡潔,句法駢麗。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從正麵設比,道理隱含其中,形象地說明了隻有經過勤奮學習,才能有所提高、有所前進的道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從正反兩麵設比,形象地說明為學重在積累,貴在堅持。全文用比猶如連珠,由比喻連綴成文,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古代哲理文中難得的佳作。
《天論篇》也是荀子的力作。文章闡述天(自然)人關係,是按照固有的次序運動和變化的。明確指出社會的治亂與天道無關,提出了“製天命而用之”的觀點,認為自然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人類應當發揮主觀努力去利用並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中國曆史上首次提出的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是一篇批判唯心主義“天命論”,闡述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哲學文章,也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優秀散文。文章采用了豐富多彩的修辭方式,使層次更清晰、明白,造成一種磅礴充沛的文章氣勢。或設問設答,使文章波瀾起伏,富於啟發,如:“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或運用對比手法,全篇層次分明,深入淺出,氣勢充沛,說理精警,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或運用排比手法,使文章聲調鏗鏘,如:“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這些修辭格的運用,使文筆活潑,增強了文章的說理效果。
當年荀子曾兩度在“稷下學宮”講學,他的門下弟子李斯要去秦國遊說,辭行時對他說:“我聽說得到時機就不要懈怠,現在萬乘之國相互爭戰,遊說的可以主治大事,如今秦王想統一天下,我將要西往秦國遊說秦王去了。”荀子不滿意李斯看重法術和權謀。後來,師徒相遇,在議兵時,兩人發生嚴重分歧。李斯說:“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荀子答道:“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議兵篇》)李斯說的“以便從事”是指法家注重實力和權謀。荀子則把這種觀點批評為本末倒置,指出輕仁義、重權謀是致亂的根源。
後來,春申君被殺,荀子無事可幹,於是便定居蘭陵,發憤著述。所著《荀子》三十二篇,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等。《勸學篇》、《天論篇》、《解蔽篇》、《非十二子篇》和《王製篇》、《議兵篇》等都具有代表性。他的論說文富於文采,結構形式完美。這些文章詞藻豐富,善於排比,說理精辟,渾厚樸實,風格獨特,向有“學者之文”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