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授予“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的稱號,和坦克軍一起並肩戰鬥的第5機械化軍則改稱為“第9近衛機械化軍”。

從布達佩斯到維也納

1944年的冬天,垂死的第三帝國出現回光返照。從喀爾巴阡山脈,波羅的海沿岸和華沙一直到阿納姆、亞琛、阿登和梅斯,每條戰線都陷入僵局。紅軍從南麵突破匈牙利防線的計劃也被德軍的堅決抵抗取消了。9月24日,德國人發動的裝甲反突擊終於使烏克蘭第2方麵軍停止攻勢。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被調往戰線西部,和皮列夫上將率領的騎兵-機械化集群一起開始“德布勒森行動”。

這次攻勢於10月6日開始。烏克蘭第2方麵軍奮力在科馬迪以南的科爾孫運河對岸建立起橋頭堡,但是沒能突破德軍在匈牙的防線。而德軍第1、第23和第24裝甲師的反攻不僅大大減慢了紅軍戰線的推進速度,還給坦克部隊造成大量的傷亡。然而紅軍仍然不停的發起突擊。當10月攻勢結束時,他們已經到達匈牙利境內的索爾尼克。這次消耗戰使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戰鬥減員達50%,損失39%的坦克和8%的自行火炮。集團軍接到命令撤回後方休整,直到12月4日。這期間它補充了3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接下來的就是從1944年12月5日持續到1945年1月的布達佩斯戰役。對於雙方的士兵來說,這是一次痛苦的折磨。進攻的那天氣溫驟降,烏雲密布。按照慣例進行炮火準備後,紅軍開始行動。當天傍晚,先頭部隊就在德軍防線上敲開一條口子。在近衛坦克第5軍的引導下,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衝進德軍防線。

12月7日,正當近衛坦克第5軍接近瓦茨城時,武裝黨衛隊“弗龍斯貝格”裝甲師(德軍的精銳部隊)發起反擊。經過2天惡戰後,坦克軍被迫後撤。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於是把進攻方向指向布達佩斯北麵的伊佩爾河穀。在沙赫有1條鐵路橋和2條公路橋橫跨河穀,連接著1條翻越馬特勞山脈的寬約1.5km的通道。把守在那的是德軍第26裝甲步兵團(隸屬第24裝甲步兵師),以及Dirlewanger旅——1支由來自集中營的特殊部隊,由叛變的蘇聯戰俘組成。

河穀中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13日。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最終進抵馬特勞山脈腳下的開闊地域。在那裏,德軍第8裝甲師又一次使集團軍不得不放慢前進的步伐。19日,集團軍抵達格龍河流域。這天的天氣很糟糕,但在強大的空中掩護下,集團軍擊潰當麵的德軍第357步兵師,占領了萊維采。與此同時,德軍第3、第6裝甲師的主力也向集團軍發起反衝擊。德國人的步兵很少,不過卻有4個營的“黑豹”和PzkpfwⅣ。戰鬥持續整整四天,盡管泥濘的地麵大大減緩了德軍的衝擊,但是近衛坦克第5軍的先頭旅還是被德國坦克切斷了。

聖誕節這天,在皮列夫將軍的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支援下,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又恢複攻勢。第二天,近衛坦克第5軍抵達埃斯泰爾戈姆,與第18坦克軍會師——布達佩斯陷入紅軍的包圍。這是近衛坦克第5軍參加合圍的第四個包圍圈。這次,德軍的命運也不會和斯大林格勒、科爾孫和雅西-基什尼奧夫有什麼不同。坦克軍為此獲得了紅旗勳章。

1944年的最後一天,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回到沙赫休整。但就在新年的第一天,武裝黨衛隊第4裝甲軍就直逼布達佩斯,開始為城內的德軍解圍。集團軍於是1月4日提前結束休整,又投入戰鬥。此時,全集團軍能開動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隻就剩下180輛。6日晚上,近衛坦克第5軍沒有進行炮火準備,直接向德軍發起衝鋒。突破防線後,集團軍開始向科馬爾諾推進。坦克軍迂回了武裝黨衛隊的陣地,可是由於伴隨的步兵沒有及時跟進,這些陣地仍控製在德軍手中。第二天,分別從北麵和科馬爾諾趕來的德軍第20、第8裝甲師抵達戰場,形勢急轉直下。集團軍最終於26日撤出戰鬥回到後方,一直休整到3月中旬。這期間,集團軍又補充了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