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42:皇陵之謎

[畫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他五十年的人生曆程,被埋葬到位於今天陝西西安郊區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宏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陵之一。曆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秦始皇陵留給人們太多的謎團,這個龐大的帝王陵到底修建了多少年?動用了多少人力?它神秘的地宮之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驚天秘密呢?曆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秦始皇陵又能否逃脫盜墓賊的無情盜掘呢?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在浩繁的曆史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解讀神秘的秦始皇陵,為您繼續講述係列節目《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皇陵之謎》。Ψ思Ψ兔Ψ網Ψ文Ψ檔Ψ共Ψ享Ψ與Ψ在Ψ線Ψ閱Ψ讀Ψ

講秦始皇的皇陵,我們簡稱為“秦陵”,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秦始皇的皇陵到底修建了多長時間?關於這個問題,《史記》的《秦始皇本紀》有明確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這兩句話說,從秦始皇即位開始,就開始修驪山皇陵了。這個驪山就是指的秦始皇的皇陵所在地。按照這樣的記載,我們知道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在莊襄王下世以後即位的,既然是初即位就開始修皇陵,那麼皇陵的修建就應當是從公元前247年開始的。而中國曆代皇帝的皇陵修建都有一個規律,就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隻要這個皇帝不死,就不能算修完,忌諱!你要說修完等著,這個不行。沒有修完,一直沒有修完,必須到他死後才能修完。秦始皇是哪一年死的呢?我們剛講過是公元前210年,這樣,我們就可以算出來,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修,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為止,這個中間已經是三十七年了。這是《史記》告訴我們的第一個年代,第一個年代就是修了三十七年。

秦始皇死的時候皇陵並沒有修完。《史記》還有一條記載是這樣說的,秦二世即位以後,他就在秦二世的元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東巡,這個我們前麵講過。等他巡遊天下結束的時候是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回到京城以後,秦二世講了一番話,這個在《史記》的《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秦二世說什麼呢?說“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驪山,驪山事大畢……複作阿房宮”,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說本來阿房宮並沒有建完,(秦始皇晚年決定修阿房宮)皇上就駕崩了。先帝去世以後,首先要把他下葬,因為這個下葬是不可拖得太久,原因是秦始皇的遺體運回鹹陽之前已經腐爛變質了,所以一回到鹹陽必須立即下葬。下葬以後,這就導致秦二世說“罷其作者”,這個“罷其作者”是指把修阿房宮工程的這些民工停下來,停下來幹什麼呢?去修驪山陵。他寫了一句話叫“複土驪山”,這個“複土驪山”就是指把秦始皇埋葬以後,要在地宮上麵修一個大的土堆,這叫“複土”,也就是我們說的回填土。在皇陵,一般在地宮上麵要建一個大的土封。等到“複土驪山”這件事情完成以後,再把修驪山皇陵的人調過去修阿房宮。這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第二件事。根據這件事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秦二世元年的四月,複土驪山的事情就結束了。要這樣算起來,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後又修了一年才完的,那就是三十八年了。這是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秦始皇陵修了三十八年,三十七年又加上秦二世元年就是三十八年。但是我們現在還可以舉出來第三個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裏的記載,說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一年,當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了,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天下整個大亂,特別是關東大亂。到了秦二世二年,陳勝、吳廣的一個部下叫周文,他帶領大軍打入關中。在這種情況下,秦二世采納了大臣章邯的意見,赦免了數十萬驪山徒。這“驪山徒”三個字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明確記載。發給驪山徒兵器,讓他們充當士兵,章邯帶領這些士兵去和攻入關中的周文的起義軍對抗。這裏邊就存在一個問題了,如果按照我們剛才講的記載,那就是秦二世元年秦始皇陵的工程已經完了,這裏邊怎麼又冒出來幾十萬驪山徒呢?這個“驪山徒”是指修驪山皇陵的人呢,還是指修阿房宮的人呢?這就有問題了。關鍵在於“驪山徒”三個字該做怎麼樣的解釋。可是我們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間,“驪山徒”這三個字在整個《史記》52萬多字的記載中隻出現過一次,這就沒有比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