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它的偶然性。沙丘政變偶然性的一麵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四點。第一,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他死的地方不對。假如他死在鹹陽,你想想情況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當然一個人死在哪兒不好說,要看那個車了,車速有快慢,不一定死在哪兒。但是,這個死在什麼地方它是一個偶然的,這個偶然性很重要。你想想如果他死在鹹陽,大臣們能不知道嗎?大臣們如果都知道的話,那趙高還能夠篡改遺詔嗎?李斯還敢變節嗎?所以,他死在沙丘這是一大偶然。死在外頭了,大臣們根本不知道。第二,胡亥參加第五次大巡遊。秦始皇一生五次巡遊,前四次胡亥都沒參加,偏偏就最後一次他要求參加了,他這一參加,他爹就死了,而且死在路上,死在外邊了。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假如說胡亥一直不參加,前四次沒參加,第五次也沒參加,那趙高不跟胡亥兩人通好氣,他能夠壓服脅迫李斯嗎?李斯會服從嗎?所以,胡亥參加巡遊純屬偶然,它導致了沙丘政變的暴發。第三,蒙毅在沙丘政變之前出差未歸,這也是一大偶然。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蒙毅如果沒有死的話,秦始皇在平原郡一病,馬上就會叫蒙毅到國內的名山大川去為他祈福、消災。可是蒙毅出差沒有回來,等他回來了,秦始皇已經死過了,消息被封鎖了。假如蒙毅沒有出差呢?假如蒙毅出差回來早一點呢?蒙毅在身邊,他可是趙高的克星啊。蒙氏在當時朝中是沒有人可比的,蒙毅的祖父蒙驁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的重臣,他有兩大功勞,一個是建了三川郡,一個是建了東郡。蒙毅的父親蒙武也是有功之臣,參加過滅燕之戰,殺了項燕,俘虜了楚王。他的弟弟蒙恬打敗齊國,迫使齊王田建不戰而降。而且,蒙恬後來又作為長城軍團的主帥統管秦朝30萬精銳的軍隊。蒙恬在外掌兵權,蒙毅在內掌朝政,他們兄弟一文一武,一內一外,所有的大臣包括李斯在內,都趕不上蒙氏兄弟在朝中這麼大的權力。可是偏偏在沙丘政變之前,蒙毅被秦始皇派出去出差了,等他回來一切都晚了。蒙毅為什麼偏偏這時候走呢?如果早走一點,或者早回一點,這事不都叫他趕上了嗎?他如果趕上了,趙高能成事嗎?我們知道曆史有記載,趙高曾經犯過罪,誰處理他的?是蒙毅判了他死刑,秦始皇最後把趙高赦免了。如果是蒙毅在的話,趙高能夠那麼得心應手地完成他的沙丘政變計劃嗎?所以,這又是一個非常偶然的因素。還有一個偶然性的因素,就是秦始皇的詔書怎麼沒有及時發出啊?秦始皇是多英明的人,22歲剛一舉行加冠禮,就粉碎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團,然後把母親驅逐(當然後來又接回來了)。然後用了10年的時間兼並六國,統一天下。這麼一個英明的皇帝,怎麼能夠在死的時候留下那麼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呢?一個如此有作為的君王最後居然留下政治漏洞,對身後之事一點都沒有做到周密細致的準備,這不也是一個偶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