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將白起下令,分兵兩路,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同時白起返回秦國,向昭襄王報告,要求增糧滅趙。他提出兩個理由,一是趙軍主力被全部殲滅,二是趙國民心極端不穩。這時候,如果我們進攻邯鄲,可一舉拿下。報告交上去以後,秦昭襄王實際上內心很矛盾,我們叫主疑,國君有些擔心。主要原因就是長平之戰雖然消滅了趙國45萬生力軍,但是自古以來,殺敵三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秦軍自己也死傷過半,國內空虛,昭襄王這個時候對打不打是心存疑慮的。另外,趙國長平之戰後,緊接著就要麵臨邯鄲保衛戰,趙國君臣極度恐慌,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就派一個重要的使者到秦國遊說,遊說的對象是秦國的丞相範睢。範睢和白起之間是有矛盾的,矛盾的原因是因為白起是由原來的相國魏冉提拔的,而範睢是趕走了魏冉接替了相國的職務,所以他對白起本來就心存戒備。趙國的使者找到範睢,講了兩條理由,這兩條理由讓範睢就覺得不能馬上滅趙。第一,白起壓範睢,說白起現在是南破楚國,北滅趙國,如果白起把邯鄲拿下,趙國就滅了。白起前幾年帶了幾萬軍隊破了楚國,現在再滅了趙國,那白起的功勞就太大了。中國古代我們講,周公,召公,這些人的功勞和白起相比,都趕不過。如果趙國被滅,白起的功勞應當是秦國第一,他的職務,應該給三公的爵位。這樣一來,範睢雖然是丞相,也得屈居白起之下,你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承認,白起的功勞蓋過你,這就叫白起壓範睢。這是利用了秦國將相之間的矛盾遊說範睢,這時第一條。第二條,得地不得民。秦國是不得民心的一個國家,前些年,秦國攻戰上黨郡的時候,上黨郡的老百姓本來是韓國的,秦國一去以後,都逃到趙國去了。假如現在白起把趙國滅了,趙國的老百姓,北邊的逃燕國,東邊的逃齊國,南邊的逃魏國,你將來占了趙國的土地以後,一個百姓也得不到。這兩條理由,特別是第一條,讓範睢就動了心。範睢覺得不能讓白起的功勞比自己還大,不能讓白起的位置在自己之上,所以範睢這個時候就向秦昭襄王說了,當然他不能說內心的真實想法,他說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已經非常疲勞了,我們應當休整,允許趙國割地求和。其實真實的目的,他沒有講,而這個說法剛好迎合了秦昭襄王心中的疑慮,這個叫丞相進讒言,我們叫相讒。另一個問題,就是秦國攻打邯鄲的時候,白起有病了,不能出征,就派了一個大將,叫王陵,去攻打邯鄲。王陵打得不順手,就想用白起,白起不幹。因為白起當時就主張長平之戰結束後,立即攻打邯鄲。結果昭襄王最後給他的命令是撤兵,撤兵以後,休整了幾個月,再去攻打邯鄲。白起說根本打不贏,所以白起不出征。白起講了四點理由,他說不是我不打,我有理由。第一,諸侯救兵將至,諸侯的救兵快來了。第二,自身傷亡過多,秦軍傷亡很厲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