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廉頗跟秦國打起了消耗戰,廉頗這一耗 ,因為長平離趙國近,趙國運輸糧草,補充兵力,都比較方便,而秦軍是遠征到這裏,
這個消耗戰耗了三年,秦國就吃不消了,秦國就想辦法怎樣能把廉頗這個人拿掉,就使用了反間計。秦國派人花了很多錢,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第一,廉頗馬上就要投降了,因為他打敗仗了,趙王斥責他,所以廉頗想要叛變趙國。第二,秦國不怕廉頗,你看廉頗三年不敢出戰,秦國最怕的是打閼與之戰的趙奢的兒子趙括,把這個謠言散布出去了。這個話就傳到趙孝成王那兒,趙孝成王就召見手下一個重要的謀士,叫虞卿,很有名的一個大臣。趙孝成王開始見虞卿的時候,就提出來要和秦國決戰,但是他手下還有一個大臣反對,認為應當議和。說來說去以後,虞卿就說不能議和,他反問孝成王,說現在戰與和的主動權在我們手裏,還是在秦國手裏?趙孝成王說在秦國手裏。第二,秦國和我們打仗,是想得到上黨郡呢?還是想徹底打敗趙國?這個問題就很有水平了,如果是想徹底打敗趙國,那麼長平之戰就不是一場一般的戰爭,就是生死決戰。趙孝成王就回答,說秦國確實想通過這一仗打敗趙國,這問題就明顯了,主動權在人家手裏,而秦國是想徹底打敗趙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虞卿就提出一個辦法,如果你意識到這是一場決戰,應該立即派使者帶著最珍貴的寶物到楚國去,到魏國去,這個消息反饋到秦國,秦國就會感到魏楚趙三國要合縱了。如果三國聯合對付秦國的話,秦國會麵臨巨大的壓力,這時候你再和他議和,就能談成。虞卿這個意見被趙孝成王否決了,其實虞卿說的是很有道理的。等趙孝成王派了使者到秦國以後,他第二次召見虞卿,說我的使者已經去了,秦國已經接納了,你覺得怎麼樣?虞卿說,使者去也談不成,而且你這次派的使者不是一般人,是個趙國身份非常高的一個人,這個人一到秦國,和談肯定不成。秦國可不是一般的國家,它會拿著你重要的使者做新聞點,爆炒一番,鬧的沸沸揚揚,讓整個山東六國都知道,趙國派了個重要使者到秦國議和。這個消息隻要一傳出來,無論是魏國,楚國都不會和你合縱了,因為你要求和了,所以你這個使者去,是個天大的錯誤。使者一到,再想合縱,再想搞一個反秦聯盟都搞不成。當秦國知道沒有人幫你的時候,再來打你,你是談也談不成,打也打不贏,這就是虞卿的看法,非常有遠見。但是關鍵問題,你作為臣子提的意見要領導拍板,趙孝成王怎麼樣?不采納,所以趙孝成王和趙惠文王相比,又差了一截。所以我們看從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到趙孝成王,趙國的國君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趙孝成王連識人之明都沒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的反間計起了作用。趙孝成王本來對廉頗就不滿意,而且又聽說廉頗要投降了,就下令,易將。把廉頗撤了,把秦國揚言最害怕的,趙奢的兒子趙括派去代替廉頗。這個趙括可是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和一個典故密不可分,就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