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張儀怎麼打破六國的合縱呢?他是這樣做的,第一步,他先到魏國去,張儀本為是秦國的高官,到魏國來,當然魏國很信任他,就讓他做了魏相,做了魏相以後,他是明為魏相,暗為秦國,他實際上是要為秦國服務的。他怎麼辦呢?他想讓魏國帶個頭去尊秦,然後讓其他五國效法魏國,但是這個魏襄王他怎麼說,魏襄王都不願意破壞合縱的這個謀略。張儀怎麼辦呢?麵對這個魏襄王的頑固的立場,他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方法,軟的,是利誘、引誘,硬的是軍事打擊。所以張儀就暗中告訴秦王,先打,先打魏國,緊跟著齊國,又跟魏國中間有矛盾,又打了一仗,魏國又敗了一仗,敗了兩仗,這魏襄王已經感到非常害怕了,所以魏襄王最後是不得已尊秦,他一尊秦,張儀的任務完成了,張儀又回到秦國去做客卿了,張儀一走,魏襄王又合縱,魏襄王一合縱,秦國再打他,一打他,他又連橫了,所以張儀破壞合縱的謀略叫連橫,什麼叫連橫呢?就是秦國和六國中間的一國結成聯盟,隻要跟一國結成聯盟,其他的五國的合縱就會被破壞,他是一國一國像蘇秦一樣,先把魏國給收拾了,然後到楚國去,把楚國給收拾了。
這一個一個國家最後都被迫和秦國聯合,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合縱為什麼會失敗呢?蘇秦想得那麼好的一個“天下為一”的一個謀略,為什麼最後會失敗呢?我想這裏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六國的自身利益很難長期保持一致,六國的關係太複雜,因為六國是六個集團,這個集團跟集團的聯合是兩個條件,第一,目標一致,第二,利益一致,而六國之間的目標跟利益不光有抗秦的一麵,同時六國之間還有錯綜複雜的矛盾,它們這宰互相之間還要打,所以六國要保持一個長期地一致團結非常難,這是一點。第二點,是因為六國的利害不一,六國大體上分為兩個層次,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叫一線國家,它們靠秦國靠得比較近,靠秦國近的一線國家,它最容易受到秦國的打擊,所以它最容易在合縱和連橫之間搖擺,打得它受不了了,趕快跟秦國連橫,喘過來氣了就趕快合縱,來回搖擺,燕國、齊國、楚國,這三個國家在地緣上離秦國比較遠,這三個國家往往什麼呢?也說合縱,覺得合縱是個道理,但是它們常常是坐山觀虎鬥,反正眼下打不到我們國家來,一線挨打的是韓、趙、魏,所以這三個國家它容易坐山觀虎鬥,這是二線國家容易坐山觀虎鬥,一線國家往往是在連橫與合縱之間搖擺,所以六國很難長期保持一致,這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國連橫的幹擾,秦國你想想,它的目的是想讓它秦國崛起,最後由它統一天下,蘇秦的合縱阻礙了秦國的崛起,它能甘心嗎?它一定要想辦法破壞,一定要想辦法完成它的統一大業,所以它一定要瓦解六國合縱,所以六國的合縱最終是被張儀的連橫給破壞掉了。
在秦惠文王他執政這一個時期,秦國可以說在崛起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那麼下一位繼承王位的秦王是誰呢?他還能在秦國崛起的路上做些什麼事情呢?我們下次再講,謝謝大家!
ω思ω兔ω網ω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06:昭王爭霸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06:昭王爭霸
[畫外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秦始皇家族幾十代人的努力和貢獻,才造就了後來統一天下的局麵。因此,當我們把這個功績記在秦始皇頭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祖們所做出的工作。在秦國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秦國的壯大,六國開始謀求合縱,對付秦國。而這對於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免除威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采用連橫的辦法,打破了六國合縱的聯盟。秦惠文王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又是一位裏程碑式的人物。而在其之後,秦國又出現了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就是秦昭襄王。那麼秦昭襄王的出現,對於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秦惠文王去世以後,他的太子即位,曆史上稱為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隻有三年。他繼位的時候就很年輕,死的又太快,沒有兒子,他死了以後誰來繼位就是問題了。很多人都在為這件事情奔走,按照當時製度的規定,秦武王沒有兒子,隻能由他的弟弟們繼承王位,而秦武王的弟弟很多。後宮的嬪妃,如果有兒子的都可以繼位,所以嬪妃們都在拚命活動。但是真正能決定這件事情的,隻有三個人。一個秦惠文王的王後,這個時候已經是王太後了;第二個是秦武王的王後,秦武王雖然死了,但他的王後也有發言權。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兩代掌權做官,有相當的影響力,這個人就是魏冉,他有很大的決定權。所以,他這一票非常關鍵。三個人投票,魏冉和兩個王後的意見不一致。這兩個王後從來沒有幹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