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卷一

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於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是?”讀書者當觀是。

寧越,中牟人。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可以免此?”友曰:“莫如學也。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越曰:“請以十五歲。人將休,我不敢休;人將臥,我不敢臥。”學十五歲而為周威王之師。”讀書者當觀此。

梁邱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吳生曰:“所謂不在三更早,五更遲;隻怕一日暴,十日寒。讀書者當觀此。

揚子雲工賦,王君大習兵,桓譚欲從二子學。子雲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諺曰:“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讀書者當觀此。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一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苟欲學,不須資也。”於是就業。長則博物洽聞,金玉其行。讀書者當觀此。

朱穆耽學,銳意講誦,或時不自知亡失衣冠,顛墜坑岸。其父以為專愚,幾不知馬之幾足。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嚐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讀書省當觀此。

李永和杜門卻掃,絕跡下帷,棄產營書,手自刪削。每歎曰:“丈夫擁有書萬卷,何假南麵百城?”吳生曰:棄產營書,是我輩常事。餘嚐語朋友中一二有力者,謂君輩自不須棄產,但於他所用者,損彼就此足矣。若餘欲營書,雖欲不棄產,得乎?故餘嚐於小齋自述雲:“產為叢書蕩,堂非寶繪名”,蓋實語也。又記餘甲寅歲從市中見舊籍數副,爾時囊無一文,因從賈人賒回,後於裏人處貸數金償其價。一父老見而駭曰:“書何為哉?又去絕上好水田一畝矣。”至今思之一笑。讀書者當觀此。

魏武帝曰:“老而好學,唯餘與袁伯業。”陳秘書瓚通九經百家,年逾九十,猶勤於筆研。讀書者當觀此。

王勰,字彥和,雅好文筆。既無山水之適,又絕親知之遊。獨致尚文史,物務之暇,披覽不輟。傅茂遠泊然靜處,不妄交遊。袁司徒每經其戶,歡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非名賢?”讀書者當觀此。

漢祖敕太子曰:“吾遭亂世,當秦禁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又敕雲:“吾未學書,今觀汝書,尚不如我。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吳生曰:然則不讀書而欲行之是者,不可得矣;不自書而欲書之成者,不可得矣。況彼為帝王,而此猶士庶乎!讀書者當觀是。

昭烈遺詔後主:“閑暇曆觀諸集及《六韜》、商、周書,益人意智。”宋太宗謂王顯:“卿典機務,能熟讀《軍戒》三篇,亦可免於麵牆。”又日進《禦覽》三卷,宋琪以為勞。帝曰:“開卷有益,不為勞。”吳生曰:至哉言也。今之不讀書者,每自諉於家務遝雜,容知事有逾於君相者乎?日禦萬幾,猶謂開卷有益,況號稱學士,而束書高閣,自甘麵牆,抑欲何也?餘嚐謂讀書則無日不閑,不讀書則無日不忙,是讀書又卻事之第一法也。讀書者當觀此。

魏照求入事郭泰,供給灑掃。泰曰:“當精義講書,何來相近?”照曰:“經師易獲,人師難遭。”黃山穀語王子飛曰:“讀書十年,不如一詣習主簿。”讀書者當觀此。

徐遵明詣田猛略受學,一年欲去。猛略謂曰:“君少年從師,每不終業。”徐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徐文遠從耆儒沈重質問,曰:“先生所說,紙上語耳。若奧境有所未至也。”吳生曰:魏黃之論如彼,而二徐之論如此,亦各問其所得力者何如耳。讀書者當觀此。

支遁每標舉會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釋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為疑。謝安石聞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馬也,略其玄黃,取其俊逸。”讀書者當觀此。

真人告許翽曰:“學道如穿井,井彌深,土彌難出。”讀書者當觀是。

楊雄與劉歆書曰:“雄為郎,自奏少不得學,而心好沈博絕麗之文,願不受三歲奉,冀自克就。有詔不守奉,令尚書賜筆墨錢六萬,觀書於石渠。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銘詩三章。成帝好之,遂得盡意。故天下上計孝廉及郡內衛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二十七歲於今矣。”蘇秦、張儀傭書,遇聖人之文,無題記處,則以墨書掌內股裏,夜還,折竹寫之。讀書者當觀此。

葛洪貧無童仆,籬落不修,常披榛出門,排草入室。屢遭火,典籍盡。乃負笈徒步,借書抄寫,賣薪買紙,燃火披覽。所寫皆反覆,人少能讀之。吳生曰:餘亦不可謂有典籍,然常遭火矣,而勤苦無葛丹井之萬一,羞哉。又曰:讀書欲稱博洽,未有不如此而成者。且無論學問一道,即如學書,猶是儒者一藝耳。鍾太傅坐臥書畫,衣被俱穿。歐陽率更見道旁碑,玩三日不去。懷素自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遍谘筆法於當代名公,而於殘簡斷碑臨摩殆遍。米元章見蔡攸帖,求易不得,至於據舷欲墜。李卓吾曰:如此好書,焉得不好?凡事皆然,靡不成者。讀書者當觀此。

顧歡貧,鄉中有學舍,無以受業。歡於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燃鬆而讀,或燃糠自照。劉峻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爇其鬢發,乃覺複讀。聞有異書,必往祈借,崔慰祖謂之書淫。吳生曰:囊螢、映雪、刺股、鑿壁,古人貧而勤學,皆此類也。餘所最旨者,王休泰貧而好學,嚐三日絕糧,執卷不輟。家人誚之曰:“困窮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嚐目耕耳。”讀書者當觀此。

劉鬆作碑銘以示盧思道,思道多所不解,乃感激讀書,師邢子才。後為文示鬆,鬆複不能解,乃歡曰:“學之有益,豈徒然哉!”《齋書》曰:“邪子才有書甚多,不甚校讎,嚐謂‘誤書思之,更是一適。’妻弟李節謂劭:‘思誤書,何由便得?’劭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勞讀書。’”讀書者當觀此。

崔浩表太武言:“臣稟性劣弱,力不及健婦人。唯是專心思書,忘寢與食,至夢與鬼爭議,遂得周公、孔子之要術,始知古人有虛有實,妄語者多,真正者少。”讀書者當觀此。

李謐師孔璠,數年後,還就謐請業。門人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讀書者當觀此。

任末年十四便勤學。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夜則映月望星,暗則燃蒿自照,觀書有會意,則題其衣裳及掌裏,以記其事,門徒說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讀書者當觀此。

宋次道家書,皆校讎三五遍,世之藏書,以次道家善本。住在春明坊。昭陵時,士大夫喜讀書,多僦居其側,以便於借置故也。當時,春明宅子僦直比他處常高一倍。讀書者當觀此。

劉道原就宋次道家觀書。宋日具酒饌為主人禮,道原不受,閉閣抄書,旬日而畢。吳生曰:餘亦欲就人觀書,奈無次道之主人。何哉?若杜預與子貺書曰:“知洪頗欲念學,令同還。車致副書,可案錄受之,當別置一宅中,勿複以借人。”是杜預不借書於人矣。倪若水藏書甚多,列架不足,疊窗安置,不見天日,子弟值日看書。借書者,先投束修羊。是倪若水自不令人借矣。故吾願藏書之家,為孫尉,為宋次道,無為杜預,為倪若水。讀書者當觀是。

柳氏《序訓》:“餘家升平裏西堂,藏經、史、子、集,皆有三本。紙墨簽束華麗者鎮庫,一本隨行披閱,一本後生子弟為業。”讀書者當觀此。

匡衡好學,邑有富民,其家多書。衡與之傭作,而不取直,曰:“願借主人書讀之。”讀書者當觀是。

王充著《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中郎至江東得之,歎為高文。恒秘玩,以為談助,及還北,諸公覺其談更遠,檢求帳中,果得《論衡》一部。其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得《論衡》之益,抱樸子曰:“時人在蔡邕帳中,搜得《論衡》,捉數卷持去。邕丁寧之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吳生曰:戒人勿廣,邕見亦自不廣。然吾輩讀書,亦必有得力書如《論衡》,虛心如蔡中郎,而後可曆觀古昔。柳子厚得退之文,必以薇露浣指而後讀。歐陽公見蘇文曰:“老夫當讓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謂其子棐曰:“爾記三十年後,無稱我文者。”東坡於人一句之善,即極口稱美不置,而於黃、秦、張、晁,又時時自謂不及。近世如蘇州徐武功,有向索文者,輒曰:“子欲為不朽計,當尋秀才吳寬。”王晉溪於陽明未謀麵也,以其小像懸之中堂,焚香對坐,右手抱孫,左手執其奏疏,讀至關捩,即擊節歡呼曰:“生兒當如此輩奇男子!”唐荊川聞人一言一行之善,必親為記錄;王鳳洲於後生輩詩文一句好者,亦讚賞不已,而於李於麟終身推轂無閑言。前輩謙虛服善如此,此政其識見大分明處,即其學問長進處也。不然,抔飲之器,不再注焉則溢。毋論人有善而不知,即知焉而獎藉之也,得乎?讀書者當觀此。

陶弘景讀書萬卷,一事不知,深以為恥。吳生曰:貞白餌芝餐術,抗誌雲霞,學士之習,宜所不屑為,而不廢博洽如此,所謂“天下無不識字之神仙”也。讀書者當觀此。

張茂先雅愛書籍,身死之後,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於幾篋。嚐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本,以取正也。天下奇秘世所罕有者,悉在華書,博物洽聞,世無比。讀書者當觀此。

孔臧與子琳書雲:“頃來聞爾諸友生,講肄書傳,孜孜晝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進退,惟聞其誌,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澗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敝。豈非漸之致乎?”讀書者當觀此。

沈約每見王筠文,嗟谘謂曰:“昔蔡伯喈見王仲宣稱曰:‘王公之孫,吾家書籍,悉當相與。’仆雖不敏,請附斯言。自謝?諸賢零落,平生意好殆絕,不謂疲暮複逢於君。”讀書者當觀此。

曹曾積石為倉以藏書,世名“曹氏書倉”。任昉博學,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卒後,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無者就昉家取之。吳生曰:“餘亦不欲為曹氏之石倉,得任家之異本,但令好讀之誌不衰,可讀之書不匱,足矣。”又曰:“任惟貧而聚書,則今之貧而無學者,不得借口矣。”讀書者當觀此。

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柳仲郢退公布卷,不舍晝夜。九經三史,一抄,魏晉南北史,再抄。手書分門三十卷,號“柳氏自備”。小楷精謹,無一字肆筆。衡陽王鈞手自細書五經置巾箱中,以備遺忘。賀玠曰:“殿下家富墳索,何複須此?”答曰:“巾箱中有五經,於檢閱既易,且一更手抄,則永不忘。”晁無咎言東坡少時,手抄經史,皆一通。每一書成,則變一體,卒之學成。吳生曰:此皆讀書不廢抄者也。餘亦嚐謂手抄有三益:先經抄一遍,於記誦亦易,益一也;可以校書之訛誤,收己之放心,益二也;常抄,則手法亦熟,即以當學字,益三也。今時讀書,有力者必雇倩傭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貧者,又直諉於無書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讀書者當觀此。

侯道華好子、史,手不釋卷。嚐曰:“天上無愚懵仙人。”讀書者當觀此。

葉廷珪雲:“餘幼嗜書,自肄業郡庠,牽絲入仕,四十餘年未嚐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常,無不借,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嚐恨無貲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讀書者當觀此。

吳枋曰:“陸務觀言,司馬溫公聞新事即錄於冊,且記所言之人。近鄱陽董草庭檢閱亦然。枋不免效顰,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口之所誦,心之所得,隨手抄記,且曰:《野乘》。讀書者當觀此。

司馬溫公獨樂園文史萬餘卷,晨夕披閱,雖數十年,皆新如未手觸者。每歲以上伏及重陽日,視天氣晴明,設幾案於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啟卷,先視幾案淨潔,籍以茵褥,然後敢啟。或欲行,即承以方版,非唯免手汗漬及,亦恐觸動其腦。每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麵襯其沿,而複以次指麵撚而挾過。又嚐撰《資治通鑒》,卷數繁漫,顛倒塗抹,率無一字及草,其精謹如此。吳生曰:此所以為溫公也。讀書者當觀此。

周續之詣範寧,受業數年。誦五經、五緯,號曰“十經”。徐廣年過八十,猶歲讀五經一遍。蕭德言每開五經,必束帶佘濯,危坐對之。孔藏乞為太常,專修經學。李固與弟書曰:“昔嚴夫子有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九,遊其八。欲類此子矣。”吳生曰:此皆讀五經者也。今世士子,專事訓詁,一經猶不能精,況五經耶?間有一二博涉者,又皆趨史而遺經,是失學問之源而昧文字之祖也,惜哉。讀書者當觀是。

劉捷卿續《詩》、《書》、《禮》、《樂》、《春秋》五說,既成,語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終不以示人。吳生曰:亦不必然。何如今之刻詩文者哉!讀書者當觀此。

全子棲為文則入自課庵,一文必三草。十年後,悟其淺近,盡付於火,生平凡三焚文集。吳生曰:近時王遵岩亦然。然則脫手而即自謂妙者,必其不妙者也。所謂學無窮時,文無盡境。讀書者當觀此。

薛道衡每構文,必隱坐空齋,蹋壁而臥,聞戶外有人便怒。吳生曰:古時天才,如相如、左思、王充、王勃輩,何人不然。所謂“居不深者,思不遠”,又曰“疾行無善步”,是也。餘常主是說而人不信,不知如阮嗣宗、李太白、楊大年者,別是一種天才,豈容近人學步!讀書者當觀此。

董謁好異書,見輒題掌,還家,以片籜寫之。舌黑掌爛,人謂謁掌錄而舌學。讀書者當觀此。

虞集常自謂曰:“執筆唯憑於手熟,為文每事於口占。”讀書者當觀此。

●卷二

荀子曰:“君子學不可以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失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讀書者當觀此。

荀子曰:“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一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得傳者,一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一也。倕作弓,浮遊作夭,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禦。自古及今,未嚐有兩而精者也。”然則讀書者,亦惟一而已。又曰:“士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又曰:“少兒不學,長無能也。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讀書者當觀是。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讀書者當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