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資治通鑒》: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還是被殺了,這是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史記》上沒有記錄他被受封在哪裏,所以司馬光也就腦洞大開,直接寫了“殺之”。
另外,上述《資治通鑒》的這一句之中,“三月”這個翻譯,有的資料上說是水淹大梁城三個月。這在理論上應該是不可能的,從《資治通鑒》的通篇行文來看,這隻代表著是三月份而已,按照農曆的計算方式,正好是春汛的時間。
否則隨便舉個例子:【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
酺是指飲酒,古指國有喜慶,特賜臣民聚會飲酒。那麼按照前麵的翻譯方法,那就是君王賜大家飲酒五個月……這科學嗎?
不過貌似也不能怪司馬光巨巨,關於項燕之死,在《史記》中就有兩種不同說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三年,秦複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喏,項燕到底是被俘還是被殺,還是俘虜了之後自殺……史書真是比較難解的一個謎啊。
除了人物是怎麼死的,同樣記載相悖的問題也有很多,我再舉一個例子。
史記上說俘虜燕王喜和破齊也有李信參與,但《資治通鑒》上這兩段軍事戰役跟李信沒啥關係,隻說他參與了最開始的伐燕。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資治通鑒》: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大興兵,使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
始皇帝下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賁自燕南攻齊,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裏之地。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鬆柏之間,餓而死。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奸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鬆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沒錯,這段曆史,在史書上,也就是短短的幾段話,甚至就是一句話而已。但《資治通鑒》上所書的這段曆史,李信的名字壓根就沒出現過。
這裏其實就能看出端倪了,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也許認為李信打了敗仗,就不會被秦王所重用。但從我所查到的各種史料的字裏行間來判斷,秦王政是絕對不會如此的。連承認自己是間客的鄭國,秦王都能重用他,更何況是領兵的將軍呢。一將難求,勝敗乃兵家常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資治通鑒》: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還是被殺了,這是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史記》上沒有記錄他被受封在哪裏,所以司馬光也就腦洞大開,直接寫了“殺之”。
另外,上述《資治通鑒》的這一句之中,“三月”這個翻譯,有的資料上說是水淹大梁城三個月。這在理論上應該是不可能的,從《資治通鑒》的通篇行文來看,這隻代表著是三月份而已,按照農曆的計算方式,正好是春汛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