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我把“美感”放在第一位,力求反映出芥川在文辭技巧上的用心。在同時代作家中,芥川可說是最重視形式之美,寫作時字斟句酌,恪盡推敲琢磨之勞。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又兼通西洋文藝,這使他能夠自如地驅使多種文體和文風,或古雅端凝,或哀婉流麗,或莊諧並用,或圓潤清澄。著者如此用心,譯者也須努力回應原作,嚐試不同的遣詞風格,如《蜜橘》等現代文中字句追求平易自然,曆史小說尤其是中國古典題材中,文辭則不妨稍存古意。例如《秋山圖》中,“已罹龜玉之毀”“此圖乃是白眉翹楚”“拊掌一笑”等句中,“亀玉の毀れ”“白眉”“掌を拊って一笑した”等皆是芥川原句,顯示出他高深的漢文造詣,所以雖然這些詞句在現代漢語中並非常用,還是決意保留以存原作神韻。相應的,文章整體格調既雅,其他用語也須和諧,比如“食案”不宜寫成“飯桌”“手劄”也不可換作“介紹信”。總體而言,芥川的文風偏向典雅,所以文中或許存在讀來略費思量之處,但文藝欣賞本是一種審美活動,辭采華贍是芥川文學的獨特魅力之一,相信有心的讀者自會細細涵詠。
在精練詞句的同時,我還有意識地引入一些異域色彩的審美觀念。比如在色彩名詞中,日本古代常用“棣棠色(像棣棠花一樣的金黃色)”“丁香色(煮丁香花苞染成的淺黃褐色)”“檜皮色(檜柏樹皮一樣的赤褐色)”等詞語,翻譯時我沒有直接意譯,而是原文引入並加注。這是因為,這些詞語並非單純表示顏色,它們其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洋溢著古典的詩情。就像我們傳統的“胭脂色”“湘妃色”“秋香色”“藕荷色”,單單幾個詞似乎就使人看到一個精致的香閨,如果把它們換成“暗紅色”“粉紅色”“淺黃綠色”“淺紫紅色”,則頓時意蘊全失。記得在古典文學課上第一次學到“棣棠色”時,對於那薔薇科的金黃小花,我還全無知識,可是後來我發現它竟然很常見,甚至我居處的樓下都長著一叢叢的棣棠,每次看到那明亮生動的金黃小花,我就會想起有個民族自古愛惜它的顏色。
此外,平安時代女子在穿多重衣裝時顏色上有固定搭配,日語稱之為“襲”,我把它譯為了“疊色”,比如春天穿的“櫻花疊色”,一般認為是以紫紅為裏袍、以白色為外褂,秋天穿的“荻疊色”,則是以天藍色為裏,以暗紅色為表。在《地獄變》中,良秀的女兒被燒死在一個春夜裏,她穿的便是“櫻花疊色”的禮服,《竹林中》中的女子穿的“荻疊色”衣裳,事件自是發生在滿地落葉的秋日。體會到著者在細處的用心,那遙遠的平安時代的風聲月色仿佛也與我們貼近了許多。
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我把“美感”放在第一位,力求反映出芥川在文辭技巧上的用心。在同時代作家中,芥川可說是最重視形式之美,寫作時字斟句酌,恪盡推敲琢磨之勞。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又兼通西洋文藝,這使他能夠自如地驅使多種文體和文風,或古雅端凝,或哀婉流麗,或莊諧並用,或圓潤清澄。著者如此用心,譯者也須努力回應原作,嚐試不同的遣詞風格,如《蜜橘》等現代文中字句追求平易自然,曆史小說尤其是中國古典題材中,文辭則不妨稍存古意。例如《秋山圖》中,“已罹龜玉之毀”“此圖乃是白眉翹楚”“拊掌一笑”等句中,“亀玉の毀れ”“白眉”“掌を拊って一笑した”等皆是芥川原句,顯示出他高深的漢文造詣,所以雖然這些詞句在現代漢語中並非常用,還是決意保留以存原作神韻。相應的,文章整體格調既雅,其他用語也須和諧,比如“食案”不宜寫成“飯桌”“手劄”也不可換作“介紹信”。總體而言,芥川的文風偏向典雅,所以文中或許存在讀來略費思量之處,但文藝欣賞本是一種審美活動,辭采華贍是芥川文學的獨特魅力之一,相信有心的讀者自會細細涵詠。
在精練詞句的同時,我還有意識地引入一些異域色彩的審美觀念。比如在色彩名詞中,日本古代常用“棣棠色(像棣棠花一樣的金黃色)”“丁香色(煮丁香花苞染成的淺黃褐色)”“檜皮色(檜柏樹皮一樣的赤褐色)”等詞語,翻譯時我沒有直接意譯,而是原文引入並加注。這是因為,這些詞語並非單純表示顏色,它們其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洋溢著古典的詩情。就像我們傳統的“胭脂色”“湘妃色”“秋香色”“藕荷色”,單單幾個詞似乎就使人看到一個精致的香閨,如果把它們換成“暗紅色”“粉紅色”“淺黃綠色”“淺紫紅色”,則頓時意蘊全失。記得在古典文學課上第一次學到“棣棠色”時,對於那薔薇科的金黃小花,我還全無知識,可是後來我發現它竟然很常見,甚至我居處的樓下都長著一叢叢的棣棠,每次看到那明亮生動的金黃小花,我就會想起有個民族自古愛惜它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