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頓州育成的品種,八十年代中期也曾引入國內,主要分布在煙台和大連等地。果樹的樹勢強旺,樹姿半開張,幼樹生長較直立,隨著樹齡的增大慢慢分杈展開,枝條粗壯,樹葉茂盛。一年生枝深褐色,多年生枝紅褐色,大枝皮孔橫裂、大而稀疏。晚熟豐產,果實顏色豔麗,熟透的果實呈紫紅色,耐儲運又抗裂果,抗寒。
自由意誌市的年平均氣溫在十二攝氏度以上,夏季不是太熱,冬天雖然有雪,卻也不會太冷,也沒有大風,夏季則降雨量適中。冷山到園匠小徑一帶土壤肥沃深厚,通氣性好,而且土壤天然呈微酸性,因此,有著培育晚熟雷尼爾的最佳條件(笑)。
實際上,晚熟雷尼爾的栽培是相當麻煩的:從最開始的建園(還好約翰·貝恩斯的花園是現成的。至少,有可供防風的草牆和高大梧桐樹,以及完備先進的灌溉係統)、嫁接(光嫁接就有六種利弊不同的方式可供選擇——不過,相信酒會主人會請到自由意誌市最好的園丁),到授粉、整枝、施肥、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的打理。
這樣看來,那幾株廚房門外的雷尼爾,作為約翰的炫耀資本之一,倒也確實是實至名歸的了。
附錄四
附錄四:新哥特式建築
新哥特式建築,即Neo-Gothic Architecture,或稱其為“哥特複興式建築()”。十八世紀中期在英國發起的建築理念,其主旨在於承接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並加以創新。
約翰·貝恩斯酒會別墅的建築原型部分參照英國 West Chester 大學的菲利浦紀念堂(Philips Memorial Building,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築)以及第2節的描寫中所提到的法國楓丹白露宮——不對稱的結構雖然是十六世紀弗朗索瓦一世(Franz I.)和海因裏希二世(Heinrich II.)對皇家狩獵行宮毫無節製的擴建下的結果,卻意外地收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
得益於接近七十度的屋頂坡度,別墅的側廳和大廳擁有相當充裕的垂直空間,這也意味著漂亮的水晶吊燈和普魯士藍色的天鵝絨質帷幕成為可能。一道狹窄的樓梯通往唯一的一個二樓房間——那裏設計成城堡中常見的塔樓形狀,從房間出去是一個有著美觀大氣的磚造護欄的屋頂露台。人們可以從露台的一角小心地沿著石砌雨道通過大廳和側廳的上空,來到別墅的另一邊——為了配合巨大的屋頂,雨道也鋪設得比較寬敞,穿高跟鞋在上麵行走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屋頂的清潔和修理,也需要利用這些設計巧妙的雨道來完成。廚房那側花園門的獨立新哥特式屋頂,由於顯著的高度差(廚房、衛生間、吸煙室和兩個客用休息室設計在一個獨立的尖頂之下——而這個尖頂的最高處甚至比露台的位置還要低些;花園門那裏到花園道之間有一段短小的木鋪走道,之上又是一個小型的防雨用尖頂),是無法從露台那邊沿著雨道到達的,因為大小的限製和為整體的協調美觀著想,那個小型的屋頂並沒有設置單獨的雨道。因此,每年冬天清理屋頂的時候,需要用到梯子,工人們還會在清掃的時候不時受到雷尼爾櫻桃樹那粗壯樹枝的幹擾(笑)。
英美的很多大學建築都采用了新哥特式,德國也有相當多的新哥特式建築,《讓最後一縷光芒消散》中蒙特利婭夫人的山間別墅在擴寫之中,我也希望將其描述為哥特式(注意!
不是新哥特式)。如果大家對相關的內容感興趣的話,推薦看看 W.D.Robson-Scot 的《德國哥特複興之文藝背景(The Literary Background of the Gothic Revival in Germany)》,書中有不少漂亮的插畫,行文也十分有趣;或者Megan Aldrich的《哥特複興(Gothic Revival)》(倫敦 Phaidon 出版),這本書中收錄有很多關於新哥特風的最新內容,以及一些十分實用的相關概括和總結。
附錄五
附錄五:其 它
文中別墅大廳、側廳和主人房間的內部裝修(以及高度)、整個雞尾酒會的感覺和布置(取酒台等等,但不包括影片中的跳舞部分)部分是在看過法國片(片名德譯,導演Sarah Lévy,2005年)之後得到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