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也是我們的(1 / 3)

城市,也是我們的

2007年夏天,我帶著老婆姚玉蘭、兒子何諧,一家三口把生命之舟,再次從長江劃向了珠江沿海,來到了廣東。

這一年,我辭去東莞某打工刊物副主編的職務,受聘到另一家雜誌做策劃總監,幾個月後,我又轉聘到中國新聞社某支社文化傳播中心任主任。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盡管我給災區籌集了近10萬元的善款和物資,但自己一家人仍然過著無家可歸的日子,漂泊不定的不安全感隨著我的年齡增長而焦慮不安。

歲月不饒人啊!

夜把一地寂靜拋進珠江的水深處。華燈初放,城市的骨骼突起,我站在岸邊,目光穿過夜的柔弱部位,走進城市的大街小巷,我的心顛簸不平,起伏翻滾。我對站在身邊的老婆和兒子說:“城市,也是我們的。城市,更是一座永建不完的工地啊!”

老婆點了點頭,說是的,然後就不再說話。因為她知道,這個時候是我詩性大發的時刻。我慶幸自己找到了這樣一個善解人意的女人伴我一生,從農村到城市,再從一座城市抵達另一座城市。這些年頭,她跟我一樣,從沒把自己當做是一位卑微的打工妹,相反,卻因成為一座大城市的建設者和服務者而自豪。

今夜,我又重複著“城市,也是我們的”這句話,不禁詩意大發,一口氣寫下了以下這首題為《城市,一座永建不完的工地》的詩歌:

城市,猶如海灘上的漲潮

一層一層地追趕

又一層一層地後退

每一層的追趕和後退

卻都不是原來的那一層

城市,是一座永遠無法竣工的工地

一片一片的建築物

一片一片地漫延

又一片一片地拆遷

一片荒地

萬家燈火

成群結隊的建築工人

從唱著民謠到唱著都市流行歌曲

這種錯落有致地撞擊

恰似這個城市

看不見卻擋不住的生機

……

寫完後,我念給老婆和孩子聽。老婆聽懂了,眼睛裏情不自禁脹滿了淚水,卻沒有流下來。可是才三歲的兒子沒聽懂,但他看出了我的自豪兼悲憤的表情,於是用手扯了扯我的衣袖,說:“爸爸你快看,江上有一輪大船,正朝前方開去呢。”兒子的話,在他心裏,隻有對新鮮事物向往的喜悅和興奮,但對於我,卻再一次陷入沉思……

我是農民工

這十八年來,在命運的遷徙中

我是鄉巴佬

我是農民工

我是盲流

我是遊民

我是外來工

我是打工仔

我是進城務工青年

我是城市建設者

我是新客家人

我是新莞人……

可我,心裏最清楚

至今還是一個

不會犁田種地不會插秧打穀的

農民工我已漸漸明白

在拔地而起的城市森林裏

我和我的農民工兄弟,漸漸地蛻化成了

一個沒有歸屬感的

一個不知去向的風……

那一村又一村的鄉音四起

那一莊又一莊的炊煙繚繞

那一壟又一壟的田園牧歌

那空氣一樣漸漸消失的青春

那花瓣一樣被歲月灼痛的愛情

那一個接著一個遠逝的生命

和遠離了的親情

一想就是蕩氣回腸

一望就是淚流滿麵

父親,您聽到了嗎

這十八年來,我最幸福的夢

是突然能聽到你在我身後

輕輕地喊我一聲

我兒時的乳名

這時,我一手牽著老婆的手,一手牽著兒子的手,站在珠江岸邊,望著長江那頭的故鄉,一起大聲地喊道“:我是重慶人!我來自重慶萬州!我來自重慶萬州武陵鎮———朝陽村———”我們一家人,反複地喊叫著,是自豪?還是心酸?一行熱淚滾了出來,模糊了我腳下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