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陣痛--中國企業染上失信瘟疫(1)(1 / 3)

隨著多哈一槌,中國成了WTO的一員。在中國企業為之歡慶的時候,一種危機伴隨著機遇也一同到來,這便是信用危機。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說,信用,是入世的第一通行證。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將逐步融為一體,我國企業在自己的國土上與國外企業競爭的時候,國際商務的遊戲規則已變成我們共同的規則。與國際經濟接軌,就要按國際慣例辦事,不守規則的企業終將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然而,近年來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我國的企業卻出現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合同欺詐現象相當嚴重,拖貸逃債屢見不鮮,屢禁不止,上市公司及注冊會計師虛報假賬層出不窮。這些醜陋的失信行為毒害了人們的心靈,詆毀了企業的聲譽,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市場經濟秩序,已是市場經濟一大痛處。

一、黑心商家誠信喪失,引發食品信任危機。

當西方人還在為“瘋牛病”而恐懼的時候,國內也不時揪出加工有毒大米、毒死人的瘦肉精、福爾馬林浸泡魚蝦等“黑心”廠商,似乎可以入口的東西都被不法分子摻了假。當國內消費焦點開始轉向商品起碼的安全性能時,我們不得不為食品消費領域的人身安全而擔心。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農民買了麥種,辛辛苦苦地耕種了一年,結果卻顆粒無收,原來是不幸買了假種子。農民悲憤欲絕,遂飲農藥自盡,不料喝的卻是假農藥,竟安然無恙。倍感幸運的家人於是買酒慶賀,全家不幸命歸黃泉,原來買的酒竟然也是假的。玩笑終歸是玩笑,但笑完之後,心中卻難免有一絲悲涼:一向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最高準則的中國人,卻使市場經濟信用跌落到如此地步!

你清晨起床後喝牛奶,你會問牛奶裏是不是摻了水;你走進自由市場,小商販用狐疑的眼光審視著你遞過去的大鈔,而你卻懷疑那些碧綠的蔬菜是否含有致命的殘留農藥、那些紅亮的肉是否注水;當別人送你一瓶好酒時,你卻懷疑這是一瓶假酒。假大米、假食用油、假月餅、假醬油……當整個社會的誠信概念變得模糊,置身其中的人們上至商界巨子下至平民百姓,誰也不會對食品產生安全感,從而引發一場對食品的信任危機。

毒大米--始發信任危機。

二惡英、瘋牛病、口蹄疫,“知名度”很高,但畢竟發生在國外,離我們較遠。而“毒大米”的曝光倒是真讓人心驚膽寒。

2000年的12月中旬,四十多噸毒米在廣東幾個檔口被查獲。它們白白胖胖,晶晶亮亮。製造這批毒米的案犯在河南新鄉原陽市場被迅速抓獲,他們摻入礦物油替大米“美容”,結果讓新鄉原陽就此蒙羞。

“毒大米”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市的個別攤點都宣布發現“毒大米”蹤影。據《羊城晚報》2001年8月17日報道,7月底,廣東衛生部門突然接到消費者舉報,在廣州天平架的“真實惠”貨倉商場正在出售一種劣質的東北珍珠大米,這種大米外殼看起來渾圓透亮,但抓起來聞一下卻有股異味。有人吃後出現頭暈、嘔吐現象。

7月28日,根據新聞記者暗訪提供的線索,廣東省衛生監督所對廣州天平架牛利崗“真實惠”貨倉商場出售的大米進行了監督檢查,發現其銷售的部分大米黃曲黴毒素B(1下標)超標。7月29日,廣東省衛生廳組織廣州市和白雲區衛生、公安、糧食等部門對白雲區江夏生活小區的“永康精米廠”、“港興精米廠”、“泰京米業”等3家大米生產加工窩點進行突擊檢查,當場查封劣質大米三百多噸。

執法人員檢查發現,“永康精米廠”等3家大米生產加工點,現場堆放的發毒變質的“原料米”被加工成四十多種假冒的優質品牌大米,經檢驗黃曲黴毒素B(1下標)超標。

事件發生後,廣東省衛生廳於7月31日下發了《關於追查劣質大米的緊急通知》。由廣東省衛生、工商、公安等部門在白雲區陸續追回劣質大米約40噸,對查出的劣質大米進行了封存。公安機關對三家違法企業負責人實施了刑事拘留。

為進一步追查劣質大米的來源,廣東省衛生監督所於8月1日對廣州鐵路南站貨倉內儲存的大米開展了監督檢查。抽檢了17份大米,經檢測,其中15份大米黃曲黴毒素B(1下標)超過國家衛生標準、1份鉛超標。廣東省衛生廳已采取了臨時控製措施,對黃曲黴毒素B(1下標)超標的大米予以暫時封存。這批大米的數量約900噸,主要來自山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這次事件,使得“毒大米”再次臭名遠揚,並掀起全國各地追查“毒大米”的行動。衛生部、國家質監總局等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通緝“毒大米”。

除了廣東“毒米”事件外,山東也曾發生“綠米”事件,河南也發生過“毒米”事件。其實“毒米”事件在廣州出現已非首次,2000年年底,從河南市場流入廣東的摻有“礦物油”的“毒米”,以及2001年年初發生的“綠米”事件,已震驚全國。但這次“毒米”數量之多、對人危害之大卻是前所未有的。與以前廣東查處的摻有礦物油的米相比,這次查處“毒米”353.6萬噸,而且是強致癌的黃曲黴素嚴重超標,是食品打假中的一種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