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蘇澤家人都在京城,隻是派了管蘇州修碑坊,自己並沒有鄉,所以蘇澤第二天就要去翰院報道了!
在流和文臣的圈子裏,你要是沒有在翰院待過,你都不好意和那些大儒說話攀情。
因此蘇澤早早的來到翰院報道了!
待官員來得差不多,蘇澤也隻排理資料的工作,倒也十分輕鬆。而其他官員待他也無為難之意,遇到二人不懂之事,大多官員也能一二,所以蘇澤第一天的翰院工作還是十分順利的。
幾天下來,蘇澤也漸漸與翰院的官員熟識了,起事來便加趁手了。翰院裏還有幾個這屆二三甲考進來的庶吉士,大多相處起來都十分客氣,畢竟是同年,日後官場總會有互相照應的時候。
至於麼排擠欺負新生的事,那是沒有,忘了在翰院中有幾年了,而父親蘇城剛剛從翰院中出來,還留了不少香火情在,加上洵等幾個關係不錯的庶吉士,蘇澤在翰院過的不錯。
要說這一甲就是好,既沒有‘庶吉士’那樣還有三年留不留館的壓力,也基本上不會皇上去。天就在翰院待在,偶爾理一下資料,聽聽前輩們的講課。等著熬上三年,就直溜的升官了!蘇澤不經感慨道,這不就是和混吃等死差不多嗎?難怪那麼多人。想著問鼎一甲。
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要是蘇澤的敢這麼幹,父親絕對第一個站出來斷的腿。他蘇家怎麼會出這等混吃等死的子弟了!
好在蘇澤也不準備這麼幹,要說翰院最讓蘇澤滿意的一點就是:不管身份高,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屋子,方便讀書不人擾。
要說在青山書院的時候蘇澤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抄書。
翰院這裏的許多藏書,蘇澤對這裏那是覬覦已久,如有了這等機會,那是一定要好好把握,人都下班了還在哪兒一個人抄書了,搞得翰院一眾老前輩感慨,難怪蘇澤能小小年紀就寫那般好字還中了探,都有了功還這般努力,當初還不如何苦讀,與之一比,自家兒孫都是沒法看了,悻悻之下各自家修理兒孫不提。
其實大家都不道的是,作為一個曆史係的高材生,蘇澤對於翰院的這些孤本珍本,那是痛惜不已,因為前一把大火,將這裏幾乎成的書籍燒毀了!所成的中國古籍文化方麵的損失是永無法彌補的。
翰院以巨量藏書著稱於,是當時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當時方人比是中國的牛津、劍橋、德堡和巴黎。翰院內藏有卷帙浩繁的各古版善本,舉罕見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底本就珍藏於此。以金黃色絲綢裝訂而成的萬卷冊的《永樂大典》,是明代由兩學者參與編修的大型綜合性書,經明末文淵閣大火,僅存副本;到了代,這些副本已散佚兩餘卷,其餘都藏於翰院內。另外,乾隆年間由紀昀、陸錫熊與眾多朝學者合編的萬卷的上最大的學術叢書《四庫全書》的各底本,當時也珍藏於翰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