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事規範,不越法度 第7節:寬人嚴己,自律自修
正因為曾子有如此的修養,被人尊為"宗聖"。曾子的做法就是自律。
《宋史?查道傳》中說:北宋人查道為人淳厚,秉性正直,曾任宋真宗的龍圖閣待製。有一次,查道外出巡查自己所管轄的地區時,見路旁有上好的甜棗,隨從人員就從樹上摘下來拿給了查道。查道要隨從人員按價付錢,可此時不見棗樹的主人,查道又急著趕路,於是,查道就按甜棗的質量,計算出甜棗的價錢,然後將應付的銅錢掛在樹上才走。
按說,當官的路過,隨從在路邊摘了一點甜棗,因棗樹的主人不在而無法付錢,相信誰也不會說這個當官的有貪欲。可是這個名叫查道的官卻硬要按照棗的質量計算價錢,並將應付的銅錢掛在樹上,這種"小題大做"就叫自律。在人前人後同樣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的人沒有不被人稱道的,這個故事也因此流傳至今。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胡質的人,一直在曹操、曹丕手下當官,一直當到了振武將軍,封關內侯。
胡質有一個兒子名叫胡威,字伯虎,年輕且很有誌氣。胡質在荊州做官時,胡威從京都前去看望他。等胡威告別回家時,胡質給胡威一匹絹,作為回家路上吃飯的費用。胡威跪下進言道:"大人為官清正廉潔,不知道從哪裏得到這匹絹的?"胡質說:"這是我官俸的剩餘,所以作為你回家路上的飯費。"胡威這才恭恭敬敬地接受下來。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胡質的為官清廉,絕不貪汙濫用公家的財產;而胡威不但對清正廉潔的品質非常看重,還自覺維護和監督父親的道德品行。父子二人均有廉潔自律的美德。
東漢楊震慎獨的故事更是一個嚴於律己的好例子。
楊震在擔任荊州刺使時,發現秀才王密是個人才,便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改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對他照應得無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來到楊震住處,見室內無人,便捧出黃金10斤送給楊震。楊震連忙擺手拒絕說:"以前因為我了解你,所以舉薦你;你這樣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輕聲說:"現在是夜裏,沒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王密聽了,羞愧地退了出來。
楊震為官公正廉潔,不接受私禮,其子孫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樸素。有些老朋友勸他置點產業留給子孫,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用這樣的好名聲作遺傳,不是十分豐厚嗎?"
《隋書》中有記載說,趙軌在齊州當別駕的時候,有廉潔的好名聲。他被朝廷征召回朝的時候,來給他送行的父老鄉親都流著淚說:"您在我們這裏擔任別駕的官職,和老百姓之間沒有私毫的私人往來,所以我們不敢用一壺酒來給您送行。您就像水一樣清廉,請允許我們斟上一杯清水奉獻給您,算是給您餞行吧!"趙軌接過那杯水,一飲而盡。
古人嚴於律己的事例很多,足以讓當代的人引以為鏡,而諸葛亮的自律則更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