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人為成事之本 第1節:儒家思想對做人的影響
悠久的曆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諸子百家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在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滲透之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點。
1、儒家思想對做人的影響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魯國。他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很有影響的教師,是創立私學的第一人。他的思想言論集《論語》,就是由他的學生們編纂而成的。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他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經書,並在個人與社會、人與天、與其他人的關係等方麵都有自己的見解。
關於政治,孔子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關於品德,孔子強調仁和義,尤其是仁。孔子提出仁者愛人,一個人對別人懷有仁愛之心,才能完成他作為人的使命。關於忠恕,孔子提出"己之所欲,施之於人",盡己為人謂之忠,另一方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謂之恕。"忠"和"恕"的做人原則也就是"仁"的原則,一個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則去行事為人,也就是在"仁"的方麵的實踐。關於知命,孔子主張做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情,其價值也就在"做"之中,並不是為了要達到什麼目的。如果做了應當做的,在道德上便已釋然。能夠做到這樣,人就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關於心靈修養,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正好印證了孔子本人心靈修養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他在人生最後階段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學派取古代文明之精華,形成了一個文明傳統,因此,他被後人尊崇為"至聖先師"。以上所言,在馮友蘭先生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均有精辟的闡述。
《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書,這四部書被稱為"四書"。在儒家的"四書"中,詮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即仁、義、禮、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礎;義是做人的氣節;禮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導。
"仁"是做人的基礎,人做得好與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
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論行動都合乎禮儀就是仁。一旦堅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會推崇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回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答:"不合禮製的事不看,不合禮製的話不聽,不合禮製的話不說,不合禮製的事不做。"顏回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但一定要把您剛才講過的話當成座右銘。"(先秦《論語?顏回》)關於仁德,孔子還對另一個名叫子張的弟子說過這樣的話:"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問他哪五者,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先秦《論語?陽貨》)
由此看來,孔子倡導的"仁"包含諸多方麵,其中包括知廉恥、知善惡、自重自愛,有強烈的榮辱感,還包括為人真誠、博愛、寬厚待人等等。
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秦《孟子?離婁下》)孟子的話,又對孔子關於仁的觀點作了補充。
孔子十分強調做人要仁,並且嚴格區分"義"和"利"。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行義而不謀利,即"推己及人"。在中國,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一直傳承到現在。人們普遍認定仁是做人的基礎,也就是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所有的德性。仁與不仁,是衡量一個人品德修養優劣的象征。
"義"指的是做人的氣節。義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觀,也就是指道義以及符合道義的行為。"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崇尚的一種精神。"義"的界限在於取不取不義之財;"義"的氣節在於能不能主持公正;"義"的境界在於敢不敢為正義獻身。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先秦《論語?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說,吃粗食,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作枕頭,也有不少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貴,對我來說就像是天上的浮雲。孔聖人對義的界限可謂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