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史學乃我校的傳統優勢學科,百年來可謂大師輩出,新秀迭現,形成了良好的史學傳統,每一時代,都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問世,體現了桂子山上學脈的薪火相傳。
校出版社有鑒於此,遂決定在"華大博雅"書係的品牌之下,專列一《史學文叢》,成龍配套地陸續推出多部史學專著,以彰顯華師源遠流長的史學精神。有感於出版社諸君的苦心孤詣,借此叢書推出之機,采擷此間堪稱大師級的三位前輩學人的珠璣之言,以管窺其所倡導的治學精神與風格,為後來者樹一標尺,亦聊塞作序之責。
文史大師錢基博嚐言:"基博論學,務為浩博無涯渙,詁經譚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發其閫奧。"文如其人,學如其名,錢老學術生涯的精髓,便在於淹貫浩博、係統條貫,具有極其寬闊的學術視野和恢宏的學術氣度,"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其學術魅力在於淹博,在於會通以致形成通識"(章開沅先生語)。厚積方能薄發,根深才能葉茂。錢老以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學人的典範,鼓勵後人務必要有遠大的學術眼光和追求,由博古通今而終成一家之言。
文獻學大師張舜徽曾謂:"餘之一生,自強不息。若駑馬之耐勞,如貞鬆之後凋,黽勉從事,不敢暇逸......惟視讀書為性命,修其身寄其情於卷帙。於世俗榮枯亨困,未數數然也。"舜徽先生昭示於我們的是那種數十載含辛茹苦、自強不息、孜孜治學的心聲和持之以恒的學術敬業精神。正是以這種超然而高遠的學術追求為強大動力,舜徽先生方能以小學的學曆自學成才,成就為著作等身的文獻學大師。"文革"
受難之際,身居澡堂改就的陋室,仍能不分酷暑嚴冬,心無旁騖,刻苦治學,日積月累,終於寫成兩百多萬字的巨著《說文解字約注》,光毛筆就寫禿了50多支!在舜徽先生身上,個體生命與學術事業已儼然融為一體,以個體有限之生命延續學術無限之薪火,無怨無悔,樂在其中。近現代史學大師章開沅曾寄語後學:"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史學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科學品格,史學家應該保持獨立的學者人格。史學不是政治的婢女,更不是金錢的奴仆。優秀的史學是民族文化瑰寶,而且可以為全人類所共享,流傳於千秋萬載,這就是真誠的曆史學者終生追求的學術永恒。"在開沅師看來,史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求真的學問,真實是史學的生命。治史固然也需要靈氣,但更需要真誠和勇氣,"需要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剛直的浩然之氣"。"治學不為媚時語",就我個人的膚淺理解,一是在做人上,要有獨立的人格,襟懷坦蕩,一身正氣,不媚時趨俗,不急功爭利,一心以求學術的"真經";二是在治學上,則應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追求,以最終形成獨立的學術風格,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個性。惟其如此,方能成為那種既能"鐵肩擔道義",又能"妙手著文章"的"真正的史學家"。從錢老的"淹貫浩博"到舜徽先生的"持之以恒",再到開沅師的"浩然之氣",我們所擷取的不過是這些史學大師的片言隻語,所反映的也隻是他們學術生涯的一個側麵,但這些珠璣之言,已多少展現了桂子山上所延續的學術精神與學術傳統,像盞盞不滅的明燈,永遠照亮我們的學術之路。
唯願《史學文叢》所收錄的學術著作,能秉承前輩學人的優良學術傳統,光而大之,不苟且,用真心,求"真經",永遠能夠經受住曆史的檢驗和後人的評說。是為序。
馬敏
2007年1月13日於桂子山澹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