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典認祖一(五帝本紀)
維昔黃帝,涪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史記·太史公自序》)
"五帝"一般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個人,還有"三皇五帝"之說,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中國人最早的元首。 中國的曆史一直是圍繞元首而寫(世界史也大抵如此),這種方式有個好處,可以"以人代時",如說到秦始皇時期,大家便知其大概曆史時期(公元前246一前210年)和曆史狀況(由戰國七雄到一統中國),這裏元首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帝,不是隨隨便便叫的,"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日帝。"道德水準要配得上天地,天地不言,日月行焉,四時序焉,天地從來沒有自己的私心,"帝"也不能有個人的私心。 但"帝"終究是人,而"私"是人的本性。五帝之所以受到後世萬代敬仰,不過是他們做得更巧妙一些,或是後人口吐蓮花,把他們美化了。從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到很多問題.比如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都有封地,他們見天子是以客人的身份而不是臣子的身份,天於對他們也不當臣下。為什麼這樣?司馬遷認為是"示不敢專也"(表示自己不敢專權).為什麼不敢專7不是"德配天地"嗎?其實還是沒有做到"在正不在私"。這讓人隱約看到,即使在牧歌般的禪讓時代,繼承思想軒轅黃帝仍很濃厚,隻不過是這些兒孫不爭氣,或運氣不好,沒能登上大位。 黃帝號"有熊氏",他取代神農氏(炎帝),打敗了蚩尤,統治了中原地區。奇怪的是,炎帝本是黃帝的敵人,如今卻"炎黃"聯用,除了時間上炎帝早於黃帝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可能是有的。黃帝又叫"軒轅氏","軒轅"自然是與車有關,可能是遊牧部落,因為他們經常遷徙,居無定所,經常用車;而"炎"的意思是火,炎帝又叫"烈山氏",與放火燒山有關,可能是農業部落的代表,他們二人的戰爭,其實是農夫與牧人之間的衝突,《史記》上記載的涿鹿與阪泉兩次重要的戰役戰場,在今天的河北北部,正好是農牧交疊的地區。中華民族絕非單純的農耕民族,而是農、牧、漁等多種行業的共同組合,"炎黃"聯用,也可見出中華民族的本性--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同時具有強大的同化力,就像武俠小說裏的"化骨水",什麼東西掉進來,都會被慢慢地"化"掉。蒙古族統治中原(元朝).結果被漢化掉了,好在統治時間短些,還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統治中國近三百年(大清王朝)'鈷果連自己的語言都被"化"掉了,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說滿語了,隻有清官檔案裏勾勾丫丫的滿文,記錄著這個偉大的民族的輝煌曆史, 黃帝有25個兒子,五帝之一的顓項,就是黃帝的後代。顓頊的名字叫高陽,是屈原的祖先,《離騷》頭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頗為自豪。
據說黃帝在位百年而崩,活了111歲;高陽在位78年,活了98歲。帝嚳,名字叫高辛,是黃帝的玄孫,在位70年,活了105歲。堯活了118歲,在位98年,也是黃帝的直係親屬。舜61歲才代替堯主政天下,幹了39年,活了100歲。黃帝家族遺傳基因特別好,都是大壽命。同時可以看出,世襲製在五帝時代已有雛形,夏啟不始皇,搞封禪次數最多的大概要數漢武帝,前後共舉行過五次。 封,幾乎全是在泰山上舉行;禪,最早在梁父山,後來也有在別處的。因為"封",泰山這個並不雄偉的小山成為曆史文化名山,曆代名人題字無數,而比泰山更雄偉的黃山,卻隻能在美麗的雲霧中黯然神傷。如果說黃山當時不為人知,華山總該知道吧?華山離當時的首都(陝西西安)近多了,但比泰山海拔高近500米的華山沒有受到重視,可見文化的力量、先人為主的力量。 對於"封"選擇在泰山而不是華山舉行,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華山太險。遠行到泰山,一則取其吉祥的山名"泰".二則可以借機四處走走,體察民情,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