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將心比心,優秀父母更能體諒孩子(1 / 3)

第九章將心比心,優秀父母更能體諒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應該聽從自己的指示,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時,就會受到訓斥或懲罰。父母的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孩子成長,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本章從尊重孩子入手,分析了父母尊重孩子想法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在家庭教育中這些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1.孩子的心裏話,要認真聽

元元從小就“飽讀詩書”,是大家公認的“小百科”。

元元不僅可愛懂事,還很會學習,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大家都很喜歡和欣賞這個溫柔的小姑娘。

曾有年輕的父母很羨慕地來問元元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元元媽隻是笑著回答道:“我和孩他爸工作忙,沒什麼時間管她,就從小把她扔到書堆裏,可能是書讀得多了,了解的知識自然也就多了,自然也就懂事了吧。”

“隻是這樣?”很多人不太相信她這話,可又覺得很有道理,紛紛表示回家在自己孩子身上試一試。

能被大家稱讚會教育孩子,元元的父母當然很高興,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卻也在為如何教育元元而苦惱著。

“元元,告訴媽媽最近都看了哪些書?”有一次,媽媽下班回家看見元元正在看書,便想著趁這個機會和她談談心,聊聊天。

沒想到,元元隻是抬了抬頭,便漠然地回答道:“沒什麼,和平時一樣。”

“是嗎?”元元媽有些失望地給自己倒了一杯水。女兒雖然很聰明,但越大越不願意和他們溝通。從元元幾歲開始,他們就再也沒聽到過她的心裏話了呢?在外受羨慕,其實元元媽覺得,他們的教育工作十分失敗。

“元元啊,和媽媽聊一聊今天學校的事情,怎麼樣?”元元媽重新打起精神,和藹可親地看向女兒。

元元揚起頭,想了想:“學校啊?就是聽課,做筆記,沒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啊。”難道是她做錯了什麼事情,學校老師告狀了?元元猜想。

元元媽卻不想聽到這樣的答案,再一次問道:“比如,有什麼比較有趣的事情,你覺得開心的,或者不開心的,都可以講給媽媽聽的。”

“媽媽,你今天怪怪的。”元元終於發現了媽媽的不對勁,深深地看了她幾眼,然後拿起書本,回了自己的房間。

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很多人不得不去忙碌,其中更是有一部分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忙得焦頭爛額,這些家長平時有無數的工作和應酬,自然也就忘記了應該多去跟孩子交流。

還有很多父母因為忙不願意去跟孩子交流,麵對孩子的提問不是訓斥就是表現出一副厭煩的樣子,這些父母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怎樣的傷害。被拒絕的次數多了,孩子會開始疏遠父母,心裏話自然也就不願意同父母說了。於是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變得不再乖巧,甚至有些孤僻。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其實,這正是父母長期不與孩子交流造成的。

故事中的家長就是這樣,因為平時工作忙,就從小把孩子“丟”進了書堆,雖然書籍讓這個孩子增長了不少知識,卻也讓她慢慢疏遠了父母,不管父母問什麼、說什麼,她都用敷衍的態度對待父母,不想把心裏話告訴他們。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長期如此,孩子會出現消極性格,有可能影響到她的人生價值觀。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願意跟父母說心裏話呢?其實,孩子考慮事情是很單純的,隻要父母先邁出一步,努力一把,便能如願以償,聽到他們的心聲。

※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

元元媽雖然在元元那裏碰了一鼻子灰,但仍不氣餒,仍想引導女兒和她溝通。但幾次嚐試後,她發現,因為以前的生活環境,已經使女兒養成了不對他人過多講心裏話的習慣,不管她現在怎麼引導,效果總是不好。

為了更好地和元元相處,媽媽找到了一個育兒專家,進行谘詢。聽了元元媽的講述後,專家認為,應該是元元的父母陪在她身邊的時間太少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能想辦法多抽一些時間陪在元元身邊,他們之間的關係肯定會逐漸發生改變,變得親密起來。當然,要想達到無話不談的地步,還得需要元元的父母多做功課。

聽從了專家的建議,從那以後,元元媽把能推掉的應酬全推掉了,每天都盡量抽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陪在元元身邊。

一開始,隻是安靜地陪著她一塊看書。漸漸的,當元元習慣了媽媽的陪伴後,偶爾會和她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探討和研究,元元媽很高興能從女兒口中聽到和以往不同的話語、見解。見專家的建議有了明顯的效果,以後陪在元元身邊的時間,更多了起來。

她相信,總有一天,她們能變成無話不談的母女,甚至是“密友”。

孩子往往都是渴望有朋友陪伴,但現在的孩子在課餘時間大多都被困在家庭裏,這不免讓他們覺得孤單。所以,作為父母,在工作的空餘應該抽些時間多陪陪孩子,有些時候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很多時候,孩子願意跟父母講一些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這時父母要扮演一個好的“傾聽者”,不要因為孩子的“嘮叨”而覺得不耐煩,因為孩子能從孩子能從父母的反應知道父母是否喜歡聽他說話。父母的一個微笑、一個點頭,都會讓孩子滿足,這樣他們就會打從心底裏願意和你訴說更多他心中的小秘密。你越“認真”聽,他就越想同你說更多的話。從傾聽開始,誘導孩子一點點打開心結,使他願意和你分享心裏話。

※做孩子的朋友

媽媽想給女兒買兩本童話故事書,於是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女兒去了市裏最大的圖書城。

一進圖書城,媽媽也不問女兒想看什麼樣的故事書,就拉著女兒直奔向兒童區,拿起一本自己覺得不錯的書,問女兒:“你看,這上麵有金色的大狗,好威風哦。你喜歡嗎?”還沒等女兒發表意見,她又瞧見一本更有趣的,又問:“這本是七彩金魚的故事,一定很精彩,喜歡嗎?”女兒張張嘴,想說什麼卻又被她打斷了。隻見她又隨手拿起一本,問女兒喜不喜歡。

這時候,媽媽才發現,一直都是自己在說,女兒怎麼理都不理她?這可是在為她選故事書,好歹給點回應啊?於是媽媽有些惱,問:“你到底還想不想買書?”

女兒小嘴一噘,小聲說道:“你都不讓我說話,反正你是媽媽,你決定好了。”

我們願意和對方講心裏話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對方是自己的好朋友,試問,誰會和一個自己不信任、關係不親近的人進行比較深入的交流呢?不要孩子一有問題,家長就隻知道打罵、吼叫。要知道,隻有當我們認可某個人,把他當作知己的時候,才有可能把深藏在心底的話講出來,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家長想讓孩子說出心裏話就要先做孩子的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多和孩子交流、溝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朋友看待,也自然會對父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傾聽需要耐心

有些時候,家長聽到孩子告訴自己一些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時,會不問緣由地訓斥孩子,比如孩子告訴自己同學們上課時捉弄了老師,或是他又扯了女孩子的辮子,這些行為在家長眼裏都是不對的,所以大多數家長都會批評孩子。這就造成了孩子下次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都不願意告訴家長,長期如此,孩子就很難對家長敞開心扉了。

所以,當孩子跟家長說一些“趣事”的時候,不管孩子是不是做了錯事,家長都要耐心地聽孩子講完,然後再引導孩子正確分析這件事,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認為孩子做了錯事而批評他。

2.好父母應學會“換位思考”

為了讓兒子更出色,更多才多藝,爸爸媽媽為兒子報了很多學習班,奧數的、美術的、音樂的、英語的。這讓兒子從周一到周末,沒有一天的自由時間,看著其他孩子歡快地在外麵玩,兒子總是一臉羨慕,對父母有些怨恨起來。

“兒子,這周末有一個專家講座,我幫你報了名,也買好了票,你到時候記得去聽,爸爸媽媽還有事兒,就不陪你了。”晚上,媽媽把一張門票和一些零錢遞到了兒子手裏,就扭頭離開了。

兒子撇撇嘴,小聲說:“我想去玩,不想去聽講座。”

但是沒人聽到他的低語,估計就算有人聽到了,也會訓斥他一頓,或者幹脆裝聽不到。

轉眼,一周就過去了。周末的時候,爸爸媽媽去忙應酬,兒子也出了門。但是第二天,也就是周一,媽媽卻把兒子叫到身邊大罵了一頓。

“你為什麼沒有去?你知道爸爸媽媽花了多少錢、多少精力才幫你買到票的嗎?爸爸媽媽這麼為你著想,你怎麼能這麼不懂事?說,昨天去哪了?”

“……”兒子低著頭,咬著唇,良久,才在媽媽即將爆發的一刻,說道:“去公園玩了。”

“去公園?和誰?玩了什麼?你真是越大越長本事了,翅膀硬了是不是?竟然敢不聽媽媽的話,自己跑出去玩,你……”媽媽還想說什麼,卻見兒子頭一揚,大聲反駁道:“你們就知道讓我學這學那,我每天學得腦子都快炸了,我也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樣無憂無慮地出去玩。我到底哪做錯了?天天就知道讓我念書,我早就念傻了!”

說完,兒子就哭著跑了出去,媽媽呆愣愣地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生活中,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所有物,經常以主人的身份規範孩子的言行,不讓孩子動那個,不許幹這個的,這樣一來孩子幾乎成了家長的遙控器。父母過於注重自己的權威,總是以上級對下級的態度命令和要求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時間久了,不僅會破壞親子間的關係,還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很多事物,在孩子的眼裏和家長的眼裏是不同的,孩子有他們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所以,父母不應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要求孩子,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嚐試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孩子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

自從那次頂撞後,兒子和媽媽就陷入了冷戰,每天兩個人說話的總字數不超過10個,爸爸夾在兩個人中間,要多別扭就多別扭。

那天的事情,爸爸回來後聽媽媽說了。之後他就陷入了沉思,這幾天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也還是思考的原因。他和孩子媽希望兒子成為出色的人才,所以才為兒子報那麼多的培訓班、補習班,但沒想到兒子會感到累。他以為兒子也喜歡才去參加這些培訓的。

終於有一天,爸爸想通了,決定找兒子深談一次。

“兒子,那些培訓班,你真的一點也不喜歡嗎?”爸爸開門見山地問。

兒子低著頭,想了想,回答道:“有一些,還是挺喜歡的。”

“那你那天為什麼頂撞媽媽?”

“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我前麵聽,後麵忘,根本吸收不了。要是隻學一兩樣,自己又感興趣的,我保證能學好、學精,可是太多,我就顧不過來了。”兒子很誠懇地對爸爸說:“而且,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像其他同學、朋友一樣,出去玩玩,也能多交些朋友。這不也是你們常說的交際嗎?我挺喜歡交朋友的。”

爸爸沒想到兒子能有這些想法,大吃一驚。看來,平時他們太獨斷專行,沒有從兒子的角度出發看事情,既然現在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也該有所行動,不是嗎?

於是,爸爸答應讓兒子選自己喜歡的培訓班去學,不喜歡的全退掉。但是要保證,必須像他說的那樣,學好、學精,兒子當然很愉快地答應了下來,也鄭重地向媽媽認了錯。

現在的孩子由於環境所限,大多都缺少玩伴,這會使他們感覺孤獨。所以,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以便更多地了解孩子,進而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家長和孩子溝通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的喜好、興趣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方法,在此過程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從而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並加以正確的引導,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麗麗放學後,開開心心地回家,打開門卻看見媽媽一副生氣的樣子。

麗麗明知不妙剛要往自己的房間跑,就被媽媽叫住了:“我昨天新買的花瓶是不是被你打碎了?”

“不是我。”麗麗小聲回答。

“不是你,還撒謊,昨天我買回來你就一直圍著它轉,肯定是你打破了,還不承認!”媽媽不依不饒地說。

“媽媽,我……”“你別解釋了,肯定是你。”還沒等麗麗說完,媽媽就打斷了她。

麗麗傷心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越想越委屈就流了眼淚。

晚上,爸爸回家跟媽媽說:“我早上不小心把花瓶給打破了,今天工作忙還沒來得及跟你說。”

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冤枉了孩子。

父母想和孩子建立和諧的關係,首先就要做到和孩子相互信任。如果缺乏信任,就會使孩子抵觸家長,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效果。故事中的麗麗媽如果能耐心聽孩子解釋,去調查事情的真相,就能避免誤會孩子的現象發生。生活中,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建立溫馨的家庭環境。

※不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得到過多疼愛的同時,還承載了父母過多的期望,這就造成了孩子們“不堪重負”的現象。有些父母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就擅自為孩子報了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輔導班,這些父母的本意是好的,卻往往起到不好的效果。過多的壓力會讓孩子產生厭倦和逆反的情緒,不僅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還令孩子產生不快樂的情緒。

所以,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特點和興趣,結合這些為孩子尋找適合孩子的課程,不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讓孩子感激父母的理解,從而促進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

3.父母要懂“小大人”的喜、怒、哀、樂

小宇看見養在魚缸裏的兩條小金魚翻起了白肚皮,眼淚刷刷地往下掉。

“媽媽,小金魚好可憐,都怪我沒有好好照顧它們,我們幫它們挖個墳墓,好好埋起來吧。”小宇走到媽媽麵前,小手拽拽她的衣角,央求道。

媽媽正在做飯,他一來就手忙腳亂的,於是大手一揮,把他推出了廚房:“別搗亂,要不然一會兒不讓你吃飯了。”

“可是媽媽,小金魚死了,再也吃不了東西了。”小宇不死心,又進來拉媽媽的衣角。

媽媽煩了,瞪他一眼說道:“找你爸爸去。不就是死條魚嘛,哭什麼哭。”

小宇隻好去找爸爸,央求他幫自己把小金魚撈出來,再帶他下樓把小金魚們埋了。

爸爸看著他,樂了:“隻不過死了一條魚,埋什麼埋,一會兒扔進下水道裏……”

“爸爸你怎麼能這樣呢,太無情、太冷血了。”小宇這回真的有點生氣了,掄著小拳頭就往爸爸身上砸,“壞爸爸,快向小金魚道歉,快幫我挖坑。”

“好好好,爸爸壞,爸爸錯了,真是搞不懂你這孩子怎麼想的。爸爸現在就幫你把小金魚埋了,行了吧?”

“嗯。”小宇這才破涕為笑,爸爸哭笑不得地看著剛才的小花貓轉眼變成了笑臉,不知道一個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在瞬間有這麼大的變化。

每個人都有和別人分享自己情感的需要,孩子亦是如此。孩子雖然年齡小,可情感和情緒也是很豐富的,他們也有喜、怒、哀、樂、悲、恐、驚等心理體驗,如果孩子的這些情緒不能被親人理解和撫慰,可能會給他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父母和孩子分享喜、怒、哀、樂,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經常和自己分享喜、怒、哀、樂,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這樣孩子就會更加敬重父母;對於父母而言,在分享了孩子的情感之後,對孩子會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全麵的認識,這樣能促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加理性。因為有了和孩子的分享,孩子對父母的抵觸情緒會減少,自然也就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這樣不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還使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加融洽。因此,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分享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