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畿內之戰-京都混戰(1 / 2)

室町幕府其實有兩個主要的地盤,一個自然是畿內,而另一個就是關東!

而關東也由足利家的一個分支世代鎮守,而上杉家就是輔助鎮守的關東管領。

和曾經的漢獻帝一樣,上杉氏憲徹底架空了那個所謂的鐮倉公方。

千裏平原如果盡數開發可比畿內要強得多,即便還未曾開發,也讓上杉氏憲足足養了三萬武士,而他僅僅給夏瑄報了一半的兵力。

不然上杉氏憲哪來的勇氣敢在足利義持和夏瑄之間跳動。

上杉氏憲的計劃也很簡單,給明國彙報倭國詳細的守備,再把明國的進攻路線透漏給足利義持。

騙上杉氏憲自己是前來援助,又騙夏瑄自己願為內應,實際上則是要取漁翁之利。

最後嘛,再把那個自己新立的足利家小娃兒為新一代幕府將軍,自己在背後操控。

這都是上杉氏憲從明國一本叫《三國誌通俗演義》裏學的,想要效仿曹操。

實際上也很奏效,在自己夜襲之下,明軍大敗,而足利義持也跑不了,因為那個明國的王爺就在足利義持背後。

如今這本書被上杉氏憲當做兵書般一字不落的學習。

隻是讓上杉氏憲沒想到的就是明軍的意誌,明軍那晚兵敗,本來應該和往常一樣潰敗千裏。

卻敗而不潰,騎著馬跑的比兔子還快散落的到處都是,尤其是京都,簡直處處是戰場。

如果將人分散開,損失太大,而且明軍好像更習慣分散作戰。

交流好書 關注vx公眾號 【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 可領現金紅包!

如果集結的話每次上千人隻能圍住數十人,費時費力不說,損失依舊不小。

上杉氏憲有種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覺。

好在明軍好像都是傻子,不肯躲進民居中,這倒是給上杉氏憲了極大的方便。

尤其是看著自己的人反倒不少去劫掠更是感歎道明軍確實是仁義之師。

而亂世之中,最沒用的就是仁義,比如劉備,惶惶一生也隻能退居蜀地,而曹操卻獨成霸業。

上杉氏憲仿佛已經能看到最後自己和曹操一樣製霸四海,君臨天下。

打敗了這夥明軍再進軍朝鮮,入侵明國沿海,把寧波府當成自己的府邸,那裏可比倭國富有多了。

而此時的金忠正在金閣寺,用盡全身解數指揮著京都裏分成了180個百戶所的明軍。

如果夏瑄在這裏一定會覺得金忠指定是玩過三國全戰或者鋼鐵雄心之類的。

甚至還有了點後世打遊擊的那種心得,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演繹到了極致。

而且明軍根本不弱於上杉氏憲,神臂又弩強到離譜,倭國武士隻會拿刀猛衝看著挺猛,卻一點用沒有。

畢竟輕量級選手再強壯也打不過重量級選手,而且也不一定在誰更敏捷。

至於敗退一方麵是不知道情況,另一方麵就是金忠的請君入甕。

夜襲之下根本摸不清倭人到底有多少,再加上當時留守的都不能夜戰。

可天亮之後就是金忠的天下了,示敵以弱,拉長倭人戰線。

集中現有兵力狠揍其中的一兩部,又要故意敗退幾次給上杉氏憲製造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