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結束語
在講座就要結束之時,還有些話想說。我記得《係辭下》有這麼...段話:"《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我一直認為這段話是孔子的話,可以作為我們這個講座的結語。
先來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我想,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
其一,《周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確實是值得學習的書,不可遠離此書。《周易》是巾華經典中的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讀《周易》可以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童年的文化,可以學習早期的哲學思想,可以提升我們的思維。我們不要把《周易》當沉渣落葉,不要因為它是曆史上的作品就在現實社會中拋棄。
其,:二,我們講《周易》,就應當緊扣文本,不要把話語扯得太遠。要反複體味《周易》中的語句,提升其中的思想。《易經》與《易傳》事實上是兩個文本,《易經》代表了卜筮一係,《易傳》代表了義理一係。《易傳》雖然是對《易經》的解讀,但有些話語是跳開《易經》的闡發。這兩個文本共同構成了·一個文化體係,內容是極其豐富的。
再來說"不可為典要"。
我想,這句話至少也有:三層意思:
其一,任何經典都有曆史的局限性,《周易》亦如此。《周易》畢竟是上古的書,與我們當下有巨大的時空差異。湯因比在《曆史研究》中說,不要陶醉於古老的經典,有些古老的民族陶醉於經典而文明卻滅亡了。經典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其二,《周易》的文本還較為混亂,且文字難懂。特別是《易經》部分,通行本《易經》與長沙馬王堆帛書、一卜海博物館收藏簡、清華大學收藏簡的文字皆有所不同。我們不能拘泥於某一個文本,而應對照不同的文本,並從整體的語境中串通式地解讀《周易》。
其三,《周易》不是一本寫實的書,不是史書,而是因象得意,得意忘形的書,因此,要創意性地理解《周易》所述內容,隻有充滿想象與發揮,才能得到《周易》的本義。對《周易》文本的閱讀,不能太拘泥於寧句,思想不能僵化,不能教條主義。如果死守《周易》的文字,必定陷於死胡同。
再來說"唯變所適"。
《周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唯變所適"的思想非常重要。之所以要"唯變所適",是凶為"為道也屢遷"。所謂變,就是創新。《詩經·大雅·文工》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本次講座中,我力求"唯變所適",盡量在以下三方麵有新的探討:
其一,重新認識了《周易》的性質。
過去,人們常說,《周易》是一部講趨吉避凶的書,是占筮書,是哲學,是曆史書。我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