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加強做人做事的個人修養
《薄枷梵歌》是印度的偉大哲學書,已經成為21世紀領導人的枕邊讀物。它強調,人們要從自我修煉開始,加強做人做事的個人修養,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偉大的願景。
中國曆史上,曾國藩一生不斷追求"自我超越",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裏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惡,這是自己欺騙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隻有自己的心知道。"他可以被看作是自我修養的集大成者。
因此,我們要注意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時刻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才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人格魅力贏得人心;才能成就大事,實現"厚德載物"的目標。
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成為幾千年來人們做人做事取得成功的流程。具體來說,首先要鍛煉自己的能力,然後擁有和睦的家庭,最後才能做大事、成大事。二由此可見,"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
沒有良好的修養而欲成大事,隻能是空中樓閣。人乃萬物之靈,隻有不斷修煉自己,才能學會做人,進而實現預期發展目標、獲得成功。在這裏,我們要像孔子郡樣,反省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麵存在哪些不足,自覺地加以改進,乃至通過"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使自己成為擔當大任的棟梁之才。
1.慎獨自省,日日長進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向後人介紹了人生的修煉方法,他說:"吾日三省吾身。"從--五歲起,孔子就立誌讀書,並且每天堅持反省自己說錯了哪些話、做錯了哪些事,使自己不斷進步。
此外,他還以身邊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為師,總結成敗經驗,作為重要參照。就這樣,孔子到了60歲,已經什麼話都能聽,什麼話都聽得進了;到了70歲,已經養成了"循規蹈矩"的品德,不管心裏如何想,行動上如何做,都不會超越法律和社會道德的規範,成為一個"聖人"了。
慎獨自省是儒家的重要修身方法,要求人們自覺地按照道德原則反省檢查和規範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從最隱蔽和細微的地方做起。事實上,自省修身是個人成長進步的關鍵環節,占今中外的名人都善於采用這種方法使自己走向成功。
比如富蘭克林就曾經給自己製定丫自省的內容,包括:(l)節製。食小過飽,飲酒不醉;(2)沉默寡言,避免無益的聊天;(3)生活秩序。每件東西放在一定位置,每件口常事務應有一定的時間;(4)決心。要做的事情堅持不懈;(5)儉樸,切戒浪費;(6)勤勉。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的事情;(7)誠懇。不欺騙人;(8)公正。不做不利於人的事情,不忘記對人應盡的義務;(9)中庸適度,避免極端;(IO)清潔;(lI)鎮靜。勿因小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故驚慌失措;(12)貞節,切戒房事過度;(13)謙虛。效仿耶穌和蘇格拉底。這對他後來的成功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想開創自己的事業,但是一些人總是以"沒有足夠的資金"、"時機不成熟"為借口,給自己找出種種至今不成功的理由。因此,我們有必要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標,包括每天的行動。
2.兢兢業業,天道酬勤
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勞的服務,很快,酬勞就將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務。--拿破侖·希爾
書法作品裏,"勤"是用得較多的一個字,如"業精於勤"等。中國書法非常玄奧,然而,查了詞典,"勤"的意思極其質樸明白:盡力多做或不停地做。
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常排在外國財經雜誌富豪榜之列。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短短幾卜年時間,創下了令世人矚目的永恒基業。他處事心細,精於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對李兆基而言,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汁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人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他最不喜歡把時問及金錢花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
李兆基的成功,當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育兒子有自己的一套,他說:"少年得誌,狂妄自大;遊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佻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維誌接受采訪時說:"做企業說起來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做企業就像做人一樣,做人要勤奮踏實,做企業也是一樣。"劉維誌慢慢梳理自己在東阿阿膠幾卜年來的經曆,發現越簡單的企業經營之道卻蘊含著越深奧的哲學,多年來自己所追求的企業管理之道其實一直沒有改變。
記得-位哲人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隻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3.堅守信仰,有忠誠心
事君盡忠,人臣大節;苟利社稷,死生不奪。--《勸忍百箴》
忠誠是人類崇高的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隻有忠誠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贏得他人的信任,在人生發展道路上左右逢源。一些人陰險毒辣、弄虛作假,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信仰,不但令人蔑視,也很難實現良好的願望。
19世紀末,古巴處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當時美國要趕走西班牙人,於是雙方爆發了美西戰爭。美軍為了取得勝利,需要與活動在占巴林中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共同抵禦敵人。於是,美軍司令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了羅文上尉。羅文接受命令以後沒有提任何要求,就開始了送信的任務。他花費二十多天的時間,徒步走過了危機重重的地區,成功地把信交給了加兩亞。
美西戰爭取得勝利以後,人們推選最大的功臣,結果這個人既不是美軍司令、也不是加西亞,而是上尉羅文。正是他忠誠敬業的品質保證了信件及時送達,使雙方實現了軍事上的配合,最終成功地完成了對敵鬥爭。羅文忠誠的精神是受人歡迎的,隻有具備這種品質我們才能成為值得信賴的人。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擁有一顆忠誠的心--隻有忠誠才能使我們在愛情世界裏獲得甜美的幸福,遠離新情人、外遇帶來的背叛;隻有忠誠才能使家庭和睦相處,與自己的伴侶白頭偕老;隻有忠誠才能使朋友之間親如手足,避免反目成仇、自相殘殺;隻有忠誠才能使上下級之間團結一致把事情做好,不會出現離心離德、相互猜忌的情況。
在現代組織中,忠誠是團隊正常運行和發揮作用的基礎。團隊成員隻有相互忠誠才能真正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遊戲規則,企業隻有對客戶忠誠才能提供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海爾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民族企業的代表。"真誠到永遠"這一服務理念也已經深人人心,這一忠誠的宣言和行動為它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擁護。做人、做企業都要確立忠誠的信仰,才能在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不逃避退縮,受到外界誘惑和威脅時不左右搖擺。試想一下,一個朝秦暮楚的人怎麼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呢?
4.修煉自己,增加魅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成功學的迷戀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經濟自由與民主價值催生了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因此成功的欲望被無限放大--體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組織領導人則渴望成就商業帝國的夢想。
把目光投向曆史長河中那些鮮活的名字時,可以發現,成功者特別是偉大領袖獨特的個人魅力發揮著無限的吸引力。而在種種魅力攻勢的背後,則是當事人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深刻體察,以及由此實施的天下歸心的成功戰術。
子夏曾經和孔子談《詩》,子夏提到一節形容女子相貌美麗的,引中出儀態要以禮為身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稱讚:"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意思是,你領悟到我的用意了,可以和你談《詩》了。從古至今,許多領導者都是依靠非凡的個人魅力統帥下屬,贏得勝利的。在歐洲曆史上,拿破侖無疑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深受法國人愛戴的皇帝,也是歐洲人聞風喪膽的王位終結者。
生活中,注意修煉自己如何說話更得體,如何做事更符合對方心意......可以讓我們成為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人。這樣一來,在與人相處、辦事的過程中,更容易贏得合作與支持。
因此,個人麵貌與服飾的裝扮必不可少:而寬容、激情、溝通、化解危機......則是對魅力深層次的解讀。
5.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以儉治身,則無憂;以儉治家,則無求。--《勸忍百箴》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以後,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後來,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四百年分裂割據的局麵。麵對百姓貧困的生活,楊堅革除苛政,提倡節儉,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生產。
在口常生活中,隋文帝非常注重節儉。乘車服用的東西破了,就隨時修補,不做新的;舉行宴會的時候,吃的不過是一盤肉。這種做法影響到全國,當時社會上的男子都穿布帛,不穿綾綺,飾帶的也隻是銅鐵骨角,而沒有會玉物品。隋文帝還曾經對太子說,"自古以來,好奢侈的帝王都不能長久保持其統治。你身為太子,一定要以儉約為先,才能奉承宗廟。
為了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隋文帝幾次下令減免賦役,為減輕農民的負擔,還令軍士墾田。正是由於在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百姓生產的積極性空前提高,產量大大增加,公私倉庫都有了剩餘,國家實力人大增長。
作為一國之君,隋文帝注意積少成多,從各個方麵節省開支,成功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隋書·高祖紀》就對隋文帝取得的經濟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躬行節儉,平均徭賦,倉庫充實,法令行施,人民安居樂業,強者不欺淩弱者,眾者不殘暴寡者,人口滋多,財富增加,全國上下歡娛。二十年間,同富民裕,社會安定。"一個人隻有靜下心來,才能修煉自己的心性,提升個人素養。一個人隻有勤儉節約,才能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從而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順利達成目標。
6.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朝無常萬事休。--俗語
做人做事,不能損害身體健康。沒有了強健的身體,人生不會有絲毫快樂可言,想要實現夢想更是一句空話。為此,我們必須注意樹立健康意識、養成科學生活方式,這是我們擁有健康生活的根本途徑。
實際上,威脅人體健康的一些疾病大多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由於我們不注意日常的個人身體維護,結果健康的肌體在不知不覺巾遭受了侵害。
以談虎色變的癌症為例,大多是由人們不良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引起的。世界衛生組織癌症專家委員會的一項報告指出:大約80%的癌症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引起的,35%-40%的癌症與不科學、不合理的膳食有關,30%的癌症是由吸煙引起,飲酒與5%的癌症有關。
對我們來說,改變上述生活習慣並不是困難的事情,關鍵是我們是否具備這種健康意識、是否能夠作出及時有效的行動。也就是說,健康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最後要看個人的作為。當疾病嚴重威脅個人健康乃至生命的時候,當疾病花費了我們的巨額積蓄的時候,當疾病改寫我們的人生命運的時候,我們需要告誡自己從現在開始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既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是譜寫幸福人生的關鍵。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已經有很大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巨大提升。從溫飽走向小康生活,重要的內容是倡導科學的生活方式,並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事實上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與物質水平沒有太大的關係,隻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注意個人身體保養和維護,就可以擁有健康的人生,就有了成就大事的資本。在整個人生過程中,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追求,它既是健康的問題,也是個人生活品位的問題。清代作家李漁的《閑情偶記》、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都給我們展示了生活方式的魅力一麵。
二、順人情,駕人意
做人做事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強者,都是最善順人情、駕人意的人。要善於調整與運用自己的感受去觀察、體貼別人,從而及時修正生活中的種種關係。
1.己所不欲,勿施幹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裏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具體來說就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它作為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並且身體力行,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做成大事。道理很簡單,用"以己度人"、"推已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可以達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
而自私自利之人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無顧忌地損害他人的利益,把箭惱轉嫁到旁人身上。以這種方式處世,走到哪裏,就會被人罵到哪裏,隻能帶來"損人損己"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