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傳國玉璽之謎
公元936年,麵對兵臨城下的百萬敵軍,後唐末帝李從珂手捧傳國玉璽,帶著太後、皇後、皇子等人登玄武樓積薪自焚。他的死還牽出一件驚天曆史大案,那就是傳國玉璽自此神秘失蹤了。從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說傳國玉璽之前,要先說一說和氏璧。
中國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國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沒想到楚厲王卻認為不過是一塊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僅僅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以至最後眼淚哭幹,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而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裏麵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將它命名為"和氏璧"。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於楚國宮中。
300年後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趙國,落人趙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15座城池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璧送到秦官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憑著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
但新一代秦王贏政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馬踏邯鄲,終於在血雨腥風中得到了這塊令幾代秦王都夢寐以求的晶瑩美玉。當他登基稱"始皇帝",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時,為了顯示自己前無古人的至尊偉大,特地用和氏璧刻製了"傳國玉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這方傳國玉璽自此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璽的造型是螭龍猛虎盤踞,張牙舞爪。螭龍是神聖之物,虎是威猛之象,充分體現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製這尊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尊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而這方傳國玉璽還有另一麵,那就是在創業者手裏,被視為得天命的神聖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孫那裏卻又無一例外地成了國亡身死的不祥之物。它的輾轉流傳,易手換主,甚至成了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標誌。
秦始皇刻傳國璽時本想使秦朝天下永世萬代傳下去,沒想到僅傳了兩代就壽終正寢了。秦末.劉邦先入鹹陽,秦始皇的孫子子嬰不得不乖乖地捧璽跪於鹹陽道上,獻給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劉邦稱帝後,號"漢傳國寶"。當王莽拿到傳國璽時,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黃金鑲飾。新莽政權垮台時,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到傳國璽,趕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傳國璽一度掛在赤眉義軍首領的頭頸上。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劉秀。因此東漢初年,傳國璽重回宮內。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人宮誅殺宦官,段矽攜帝出逃,玉璽失蹤。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並在早晨時有五彩雲氣,遂使人人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瓔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得傳國璽。曹丕又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西魏,後西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曆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隋朝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江都,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